第一部分:SNORD-X通过ILF2调控T细胞活性介导食管鳞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miR-3653-5p调控细胞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NORD-X通过ILF2调控T细胞活性介导食管鳞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食管癌已经成为了我国第六位高发肿瘤和第四位致死肿瘤,其中食管鳞癌是中国大陆食管癌病例的主要组织类型。食管鳞癌晚期预后差,化疗的治疗效果有限而且长期疗效不佳,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了PD-1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中的重点作用和巨大潜力。但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可从免疫检验点PD-1/PD-L1抑制中持久获益,目前尚无能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准确识别食管鳞癌是否可从PD-1/PD-L1治疗中获益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发掘可预测食管癌PD-1/PD-L1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对食管癌的免疫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snoRNAs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snoRNAs在外周血中稳定表达且易于检测,可作为肿瘤筛查和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本课题旨在寻找可预测食管鳞癌患者PD-1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首先通过对接受PD-1免疫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血清进行基因芯片分析,发现SNORD-X在疾病进展的患者血清中表达明显高于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患者血清,并且SNORD-X在食管鳞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清中相较于癌旁组织和健康人血清高表达,SNORD-X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TCGA数据库拷贝数变异数据显示,SNORD-X基因所在区域为食管鳞癌基因拷贝数高度扩增区。细胞表型实验表明,SNORD-X在体外促进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形成。动物实验表明,SNORD-X在体内促进食管鳞癌的生长和肺转移。为了探究SNORD-X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利用RNA pulldown实验结合质谱技术筛选,并通过RIP等实验验证SNORD-X与ILF2特异性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SNORD-X能够结合ILF2将其稳定在细胞核,阻止其进入细胞浆发生泛素化降解,从而增强其蛋白稳定性。IL2是T细胞激活的关键因子,已有报道,ILF2与ILF3形成复合体,在细胞核内可作为IL2的转录因子促进其转录,在细胞浆中可与IL2的mRNA结合增强其mRNA稳定性。本研究发现,在食管鳞癌细胞中过表达SNORD-X后,SNORD-X虽将ILF2稳定在细胞核内,但IL2基因的转录活性却下调,细胞浆中的ILF2减少导致IL2的mRNA稳定性降低,最终导致IL2蛋白水平下降。我们由此推测,ILF2与SNORD-X结合使ILF2结合IL2的启动子区减少,IL2的转录活性降低。此外,SNORD-X结合并上调ILF2后,在细胞核内的其它作用机制有待后续深入研究。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SNORD-X,食管鳞癌细胞产生的外泌体中也可检测到SNORD-X的表达,由此,我们推测食管鳞癌中的SNORD-X可被外泌体包裹分泌至肿瘤微环境发挥作用。因SNORD-X在PD-1治疗的疾病进展组高表达,而PD-1治疗与T细胞活性密切相关,我们首先考虑SNORD-X对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高表达SNORD-X的食管鳞癌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处理人外周血白血病T细胞Jurkat,可促进Jurkat细胞中ILF2的表达并且抑制IL2的表达。这提示外泌体中的SNORD-X可能通过ILF2调控IL2的表达抑制T细胞激活,相关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发现SNORD-X可通过ILF2调控T细胞活性进而介导食管鳞癌免疫逃逸。SNORD-X有望作为预测PD-1治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且靶向SNORD-X联合PD-1治疗可能成为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miR-3653-5p调控细胞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有巨大突破,但其仍是全世界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分型复杂,发病机制仍不够明确,这极大的阻碍了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和化疗药物的研究进程。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重要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诸多步骤中均与细胞自噬相关,许多化疗药物可诱发肿瘤细胞自噬,因此针对细胞自噬而采取相关干预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抗疟疾的老药氯喹作为溶酶体抑制剂,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导致细胞自噬减少,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氯喹是进入临床研究的靶向自噬化合物,已在结肠癌、胶质瘤、黑色素瘤中进行了初步的临床研究,然而,氯喹治疗乳腺癌的作用及临床获益人群仍不明确。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促进靶基因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下调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miRNAs在肿瘤患者的体液中表达稳定,易于检测,并可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转移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是肿瘤诊断的理想标志物。已有报道,miR-3653-5p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但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100例乳腺癌及配对的癌旁组织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miR-3653-5p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细胞功能实验显示,miR-3653-5p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克隆形成。构建miR-3653-5p稳定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miR-3653-5p的乳腺癌细胞转移发生减少。通过TargetScan等网站预测miR-3653-5p的靶基因结合双荧光酶报告基因等实验验证,miR-3653-5p可结合自噬相关基因ATG12和AMBRA1的3’UTR并抑制二者的表达。对上述100例乳腺癌中的41对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乳腺癌组织中ATG12和AMBRA1表达明显增高,且与miR-3653-5p的表达呈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miR-3653-5p可通过靶向ATG12和AMBRA1抑制乳腺癌细胞自噬,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化过程。因miR-3653-5p的靶基因ATG12和AMBRA1是自噬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且miR-3653-5p高表达可抑制细胞自噬。我们在乳腺癌细胞中敲降miR-3653-5p导致细胞自噬水平升高,细胞对自噬抑制剂氯喹的敏感性更高;而过表达miR-3653-5p后,细胞自噬水平降低,细胞对氯喹的敏感性下降。这提示miR-3653-5p本底表达较低的乳腺癌患者处于自噬状态的乳腺癌细胞更多,可能对氯喹的治疗更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提出了 miR-3653-5p通过细胞自噬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提出miR-3653-5p可作为区分氯喹治疗乳腺癌获益人群的标志物,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息肉及外胚层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CCS的发病机制不明,自身免疫因素和黏膜屏障改变可能参与其中。本病治疗与监测策略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选择。本研究拟依托北京协和医院CCS患者队列,总结其基线特征,随访其生存状态、疾病控制及内镜下转归情况
第一部分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肿瘤风险认识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目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组复杂的先天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管理,妇产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然而,该领域目前的诊治现状未知。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妇产科医师在DSD的诊治现状以及对肿瘤风险的认识,为进一步规范DSD的管理、改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方
目的1.探索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aPRCA)的临床特征、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及预后转归。2.探索西罗莫司对难治、复发和环孢素A(CsA)不耐受的aPRCA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转归。3.探索西罗莫司在红系造血和红系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初治aPRCA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及转归,评估aPRCA不同初始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
目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一种非浸润性囊肿性胰腺肿瘤,根据肿瘤上皮形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IPMNs异型性及恶性转化风险均很低,而高级别IPMNs不但异型性高,而且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更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同一 IPMN患者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同组织区域的基因突变,探讨肿瘤进展的分子变异模式
目的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眶距增宽症患者头颅模型的解剖标志点和三维评价指标进行测量,分析三维形态学特征,明确其畸形特点,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在眶距增宽矫正术中的系统性应用。3.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倒U形眶周截骨术在矫正眶距增宽症中的适应症和优势。4.分析数字化模拟和3D打印截骨导板在眶距增宽矫正手术中的精准性,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充实理论基础。方法1.选取
背景:肝功能的修复和维持是严重肝病和肝癌患者治疗的关键,而蛋白合成功能是肝功能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其中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目前临床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主要来源是血液制品分离和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蛋白表达,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挤出式3D生物打印技术,采用明胶、海藻酸钠、HepaRG细胞悬液混合进行打印塑型,构建3D生物打印的肝脏类器官,并研究该类器官的蛋白合成
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用来辅助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1)目的: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制作了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模型分析,分析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随压迫时间的变化。方法:建立了大鼠C5节段慢性颈髓压迫模型,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
目的:脊柱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病变的有效手段。由于在手术中经常需要对脊柱施加敲击(挫伤)、撑开(牵拉)或推移(错位)等操作,有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此外脊髓血供不足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目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中检测到神经功能损害,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监测,但对判断脊髓损伤原因和位置指向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采用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模式以及组织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用于识别术中医源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盆腔危及器官(OARs)的自动勾画模型,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使靶区勾画更为规范、统一,缩短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资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图像引导下近距离治疗(IGBT)的CT资料,对其HR-CTV及OARs(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进行统一的人工修改,再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审核修改
目的探索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在前列腺癌(PCa)检出方面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术前常规MRI检查、前列腺癌根治术并病理大切片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大切片中每个病灶的直径、位置及Gleason评分。将包括T2WI、DWI及ADC在内的bpMRI与病理大切片图像进行匹配分析,当MR病灶与病理大切片所在部位(层面及象限)及形态大小相似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