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检出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探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uangjia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在前列腺癌(PCa)检出方面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术前常规MRI检查、前列腺癌根治术并病理大切片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大切片中每个病灶的直径、位置及Gleason评分。将包括T2WI、DWI及ADC在内的bpMRI与病理大切片图像进行匹配分析,当MR病灶与病理大切片所在部位(层面及象限)及形态大小相似时,认为两者匹配。应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变量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检出组和漏诊组病灶的最大径、Gleason评分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分析不同大小、不同Gleason评分的病灶检出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P值小于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7例患者,病理大切片确认病灶123个,经过影像和病理匹配明确病灶94个。假阳性病灶5个(5%),假阴性病灶29个(23.6%)。病理大切片确认主要病灶67个,bpMRI检出率98.5%;病理大切片确认非主要病灶56个,bpMRI检出率50%;病理大切片确认有临床意义的病灶113个,bpMRI检出率74.3%,病理大切片确认无临床意义病灶10个,bpMRI检出率30%。直径>1cm的癌灶检出率为92.1%,Gleason评分大于3+3的前列腺癌检出率为84.3%。结论bpMRI对前列腺癌灶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度,尤其是对直径大于1cm或Gleason评分>6分的病灶敏感度高。目的以前列腺癌根治术病理大切片为对照,探索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危险分层预测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临床怀疑前列腺癌,行术前前列腺磁共振IVIM-DWI检查,之后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并行病理大切片的患者,共28例。根据局限性前列腺癌临床危险分层指南对前列腺癌进行危险分级,其中中危组18例,高危组10例。患者均行3.0T磁共振(SIGNAPioneer,GE MEDICAL SYSTEMS,USA)扫描,使用 SIEMENS syngo.via Frontier 后处理工作站的MR Body Diffusion Toolbox软件进行后处理。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勾画前列腺癌灶(PCa-ROI)、移行带非癌区(tz-ROI)、外周带非癌区(pz-ROI),测量三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无扩散信号参考(S0值)、真实的分子扩散系数(D值)、伪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及计算其在b=2 000 s/mm2时的DWI信号强度值(C值)。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和Medcalc 19.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中危组和高危组各参数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 IVIM-DWI各参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前列腺癌灶与外周带非癌区及移行带非癌区的S0、D及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中,IVIM-DWI的相关参数中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79(95%CI0.917~0.998),且与ADC值的0.987(95%CI0.930~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Gleason评分与IVIM-DWI各参数间无相关性(P均>0.05)。前列腺癌中危组的ADC和D值均高于高危组(P分别为0.024和0.031),中危组的C值低于高危组(P=0.008)。结论IVIM-DWI成像可以帮助诊断前列腺癌,辅助对中危组及高危组的前列腺癌进行区分。目的探索基于MRI图像的影像组学在区分Gleason评分3+3分的低级别前列腺癌和Gleason评分≥3+4分的中高级别前列腺癌方面的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术前常规MRI检查,之后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并行病理大切片的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包括T2WIFS、DWI、ADC、T2WI及T1WI在内的MRI图像与病理大切片图像进行匹配分析,确定影像-病理匹配病灶。将相关MRI图像传输至SIEMENS syngo.via Frontier后处理工作站使用Radiomics软件进行后处理。在MRI图像上的每个影像-病理匹配病灶进行逐层勾画ROI,并从中提取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方法筛选训练集的影像组学特征。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筛选出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验证诊断模型的性能,所选取的指标包括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共66个病例,190层病灶纳入数据库。训练集包括52个病例,151层病灶,验证集包括14个病例,39层病灶。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在年龄、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基于T2WI FS、ADC、DWI、T2WI、T1WI的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区分训练集Gleason评分3+3或≥3+4分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0.654、0.604、0.698及0.517;对验证集区分Gleason评分3+3及≥3+4分的诊断效能(ROCAUC)分别为1、0.698、0.526、0.56、0.804。结论本研究构建和验证了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尤其是基于T2WI FS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可以于术前预测低级别前列腺癌及中高级别前列腺癌,辅助临床制定诊疗方案。PCa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mpMRI作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检查方式,已成为前列腺癌检测、诊疗方案选择和患者随访期病程监测的重要工具。基于T2WI、DWI和其他多序列MRI功能图像,影像组学可以搭建起生理活动和影像表现之间的桥梁。本综述中,简单介绍mpMRI不同序列在前列腺癌检出和诊断中作用以及影像组学的基本流程,着重讨论近期国内外运用基于mpMRI的影像组学在前列腺癌方面的应用探索。
其他文献
皮肤淋巴组织肿瘤是一组发生在皮肤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诊断具有挑战性。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F/S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受累是MF/SS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因此,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对患者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十分必要。红皮病是以全身弥漫性发红为特征的重症皮肤病,病因复杂。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EMF/SS)常模仿多种炎症
研究背景: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息肉及外胚层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疾病。CCS的发病机制不明,自身免疫因素和黏膜屏障改变可能参与其中。本病治疗与监测策略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选择。本研究拟依托北京协和医院CCS患者队列,总结其基线特征,随访其生存状态、疾病控制及内镜下转归情况
第一部分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肿瘤风险认识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目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组复杂的先天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管理,妇产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然而,该领域目前的诊治现状未知。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妇产科医师在DSD的诊治现状以及对肿瘤风险的认识,为进一步规范DSD的管理、改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方
目的1.探索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aPRCA)的临床特征、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及预后转归。2.探索西罗莫司对难治、复发和环孢素A(CsA)不耐受的aPRCA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转归。3.探索西罗莫司在红系造血和红系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初治aPRCA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及转归,评估aPRCA不同初始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
目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一种非浸润性囊肿性胰腺肿瘤,根据肿瘤上皮形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IPMNs异型性及恶性转化风险均很低,而高级别IPMNs不但异型性高,而且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更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同一 IPMN患者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同组织区域的基因突变,探讨肿瘤进展的分子变异模式
目的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眶距增宽症患者头颅模型的解剖标志点和三维评价指标进行测量,分析三维形态学特征,明确其畸形特点,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在眶距增宽矫正术中的系统性应用。3.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倒U形眶周截骨术在矫正眶距增宽症中的适应症和优势。4.分析数字化模拟和3D打印截骨导板在眶距增宽矫正手术中的精准性,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充实理论基础。方法1.选取
背景:肝功能的修复和维持是严重肝病和肝癌患者治疗的关键,而蛋白合成功能是肝功能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其中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目前临床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主要来源是血液制品分离和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蛋白表达,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挤出式3D生物打印技术,采用明胶、海藻酸钠、HepaRG细胞悬液混合进行打印塑型,构建3D生物打印的肝脏类器官,并研究该类器官的蛋白合成
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用来辅助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1)目的: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制作了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模型分析,分析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随压迫时间的变化。方法:建立了大鼠C5节段慢性颈髓压迫模型,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
目的:脊柱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病变的有效手段。由于在手术中经常需要对脊柱施加敲击(挫伤)、撑开(牵拉)或推移(错位)等操作,有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此外脊髓血供不足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目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中检测到神经功能损害,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监测,但对判断脊髓损伤原因和位置指向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采用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模式以及组织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用于识别术中医源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盆腔危及器官(OARs)的自动勾画模型,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使靶区勾画更为规范、统一,缩短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资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图像引导下近距离治疗(IGBT)的CT资料,对其HR-CTV及OARs(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进行统一的人工修改,再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审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