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自我——《看不见的人》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三十年代后期最早发表文章以来一直到1994年,拉尔夫.埃里森对美国文学、文化、种族以及身份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发表使其蜚声美国乃至世界文坛。这部历时七年完成的小说完美地体现了埃里森超众的写作技巧以及富有见解的政治和美学思想。《看不见的人》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主题寓意而深受评论家的喜爱。总的来说,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文本特征研究(写作技巧和手法),比较研究(基于小说的成长主题)和具体理论运用研究(叙事理论、原型理论,对话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和第三种研究方法相似,本篇论文借用主人公自我身份追寻这一主题,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的相关解说探讨和分析了看不见的人“无形”的成因和表现,并进一步阐释了主人公是怎样摆脱他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强加于其身的不同角色和身份。   主人公一“看不见的人”生活于文化大杂烩的美国,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并由此而产生文化之间地位的争夺,被殖民烙印阴影笼罩的黑人民族文化因长期受到排斥与挤兑而处于边缘和低等的地位,这就是文化侵略的实质同时也是文化霸权的表现方式。为了使此种优/劣、中心/外围的二维文化关系能长期稳固地保持下去,对处于劣势的黑人民族意识形态的控制便是实现此种目的的有效手段。它使“控制”合法化并在潜意识中让受害者自愿接受“低等”的分类。在此种荒谬意识形态的操控之下,主人公的真实身份被他人强加的“身份”所遮盖和遏制,这也是“看不见的人”在盲目的追梦(通过决心与努力迈向成功、并被上层白人文化接受)征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折磨与痛苦的直接原因。最后他终于明白在别人眼中他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反思之后他终于摆脱了荒谬意识形态的枷锁最终承认了现实找回了自我以及自我的黑人文化身份。   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篇论文首先分析了主人公无形的原因:文化霸权下黑人的边缘化造成了“看不见的人”的无形,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无命名的尴尬和意识形态控制下自我的迷失。其次文章阐释了无名主人公找回自我身份的途径:追溯并记录过往人生经历;认同黑人文化传统以及理解和认可“无限可能性”。通过上述三种方式“无形的”主人公挣脱了“意识形态”的枷锁,重新审视了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以及他所生存的现实社会最终找回了自我以及生存的意义。最后文章在结尾部分指出拉尔夫.埃里森通过小说《看不见的人》,用艺术性的手法巧妙地抨击了文化霸权,尤其是意识形态控制对黑人民族所造成的心灵上的“无形的”伤害,同时他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流动的,充满矛盾的,但又充满希望的多元美国社会。
其他文献
珀西·比西·雪莱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诗作,得到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他的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想象丰富、比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前,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大
玛乔瑞?帕洛夫是当今美国现当代诗歌批评家,其作品通过形式批评和文化批评视角分析现当代先锋派诗歌。本文以帕洛夫的《诗学新解》为研究蓝本,以帕洛夫诗学批评主体先锋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