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起搏的电学及机械学同步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探索左束支起搏心电图形态与解剖位置、电学同步性的相关性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其可行性和短期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关于不同部位的LBBP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部位LBBP的电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68例自身QRS时限正常且成功接受LBBP植入的患者。根据LBBP起搏心电图形态将患者分为左束支主干起搏组(Left bundle trunk pacing,LBTP)、左后分支起搏组(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pacing,LPFP)和左前分支起搏组(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pacing,LAFP)三组。收集并分析入组患者术中心电图特征、起搏参数及透视影像资料。结果:68 例患者中,LBTP 组 17 例(25.0%),LPFP 组 35 例(51.5%),LAFP 组16例(23.5%)。起搏心电图分析显示,三组患者起搏QRS时限均较窄(128.6±9.1ms 比 133.7±11.2ms 比 134.8±9.6ms,P=0.170),左室激动时间较快(70.4±9.0ms 比 70.6±10.2ms 比 71.0±9.0 ms,,P=0.986),起搏阈值低且稳定。右室延迟激动峰值时间(delayed righ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dRVAT)和心室间激动电学同步性亦均相似。心脏透视影像资料分析显示LBBP起搏电极导线Tip端最常位于心室影的基底部中区(67.7%),但起搏电极导线的影像位置与特定LBBP起搏心电图形态之间无对应关系(88.2%比57.1%比68.8%,P=0.106)。结论:对于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功能正常的患者,不同部位LBBP均可产生较好的室内和室间电同步。单纯依赖起搏电极导线的透视影像位置不能预测特定的LBBP起搏心电图形态。第二部分双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和电生理特点(BBBP-I研究)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通过直接激动心脏传导系统而实现生理性起搏,但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延缓(Right bundle branch delay,RBBD)形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同时起搏左、右束支区域以实现更同步、更生理的心室激动的可行性。方法:在入组的症状性心动过缓患者中,通过经静脉穿室间隔的方法将双极起搏电极导线的远端电极放置在左束支区域,用于起搏左束支区域,而近端的环状电极用于起搏右束支区域。术中通过不同起搏极性组合的双极起搏模式以实现双束支区域起搏(Bilateral bundle branch areapacing,BBBP)并记录相应状态下的心电图和起搏参数。测量并分析QRS时限(QRS duration,QRSd)、右室延迟激动峰值时间(delayed righ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dRVAT)、左室激动峰值时间(Peak lef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time,LVAT)和心室间激动传导时间差(Inter-ventricular delay,IVD)。术后进行3个月随访以评估起搏稳定性和短期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例患者,其中22例(61.1%)BBBP成功。与LBBP相比,BBBP 时的 QRSd 显著短于 LBBP(109.3±7.1 ms 比 118.4±5.7ms,P<0.001)。LBBP会导致右室激动延迟,dRVAT为115.0±7.5 ms,IVD为34.0±8.8ms。成功BBBP的22例患者中,BBBP可完全消除18例患者的RBBD,另外4例患者虽仅部分消除,但dRVAT和IVD均较LBBP显著缩短,dRVAT从LBBP时的120.5±4.7ms 降至 BBBP 时的 106.1±4.2ms(P=0.005),IVD 从 LBBP 时的39.0±1.2ms 降低至 BBBP 时的 28.8±4.7ms(P=0.030)。结论:LBBP时QRS相对较窄,但右室激动相对延迟和双心室激动不同步。BBBP可消除这种右室激动延迟,从而产生更生理的心室激动。第三部分比较左束支起搏和双束支区域起搏对心脏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BBBP-Ⅱ研究)背景:双束支区域起搏(Bilateral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BBBP),通过同时激动左、右束支区域,可纠正或改善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时心电图表现的右束支传导延缓(Rightbundle branch delay,RBBD),从而实现更生理的心室激动。但BBBP和LBBP的这种电学同步性差异是否可进一步转化为机械同步性的差异,目前尚未可知。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LBBP和BBBP两种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机械同步性产生影响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信息收集研究。连续入组BBBP成功且无严重结构性心脏病的心动过缓患者,入组患者先通过心电图评估是否满足LBBP和BBBP判定标准并测定两种起搏模式的起搏阈值。分别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得的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差(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和三维超声测得的收缩不同步指数(Systolic dssynchrony index,SDI)评估不同起搏模式下的室间机械同步性和左室室内机械同步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例患者(平均年龄60.7±13.3岁,10名男性)。14例(56.0%)BBBP时完全消除RBBD,11例(44.0%)BBBP时部分消除RBBD。LBBP的起搏阈值显著低于 BBBP(0.8±0.3V/0.4ms 比 5.2±2.0V/0.4ms,P<0.001)。BBBP 时的 IVMD与自身心律时相似,略优于LBBP(自身心律:LBBP:BBBP,-0.5±9.8ms比7.32±13.8ms比-1.4±13.2ms,P=0.009),两种起搏模式的SDI均与自身相似[自身心律:LBBP:BBBP,2.6(1.7,4.9)比 3.3(2.4,5.6)比 3.1(1.9,5.9),P=0.242]。结论:相较于LBBP,BBBP可实现更接近自身激动顺序传导的室间机械同步性,两者对左室室内机械同步性的影响相当,这与电学同步性表现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对临床上收集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血液样本进行DNA提取和全外显子测序获得遗传家系基因测序结果;2.应用生物信息技术对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候选致病基因及位点;3.针对筛选出的候选致病位点及基因,构建携带目标基因和位点变异的基因工程动物模型,探究候选基因和位点的突变对动物模型的表型影响,以及对候选致病基因及位点的致病机制做出初步探索。方法:1.在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知情同
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尽管目前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待攻克的难关。压力应激蛋白TRIB3(Tribbles Homologue 3)包含Ser/Thr激酶结构域却无激酶的催化活性,其生物学功能通常主要依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我们前期探索TRIB3在多种实体肿瘤和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在不同肿瘤中该蛋白通过与多种重要促癌蛋白
第一部分心脏手术患者睡眠障碍对术后谵妄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SPD)对术后谵妄(POD)的影响。研究方法:我们前瞻性地分析了 186例2019年5月22日至2019年7月29日行择期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研究者术前1d访视入组患者,分别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能力评估(MoC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法评估患者术前认知功能和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1-7
第一部分: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使用方法研究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出血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目前研究表明,氨甲环酸(TXA)的静脉或局部注射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止血,但其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寻优于目前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止血方法。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218例需行单侧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为4
第一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研究目的和内容:正确识别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风险人群十分重要。目前由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nd A
[研究目的]深低温停循环(DHCA)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DHCA术后短暂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极大程度上威胁着心外手术患者的预后。目前人们对DHCA导致脑损伤的病因机制仍知之甚少,临床上缺乏针对DHCA相关脑损伤有效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本研究拟通过揭示DHCA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探索circRNA在DHC
目的:高血压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参与高血压病理过程,但其机制尚未阐明。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方式之一,本课题组前期发现高血压人群中输卵管糖蛋白1(Oviductalglycoprotein 1,OVGP1)启动子区cg20823859位点甲基化程度降低,在高血压人群血浆和大鼠球囊损伤血管重塑模型中OVGP1表达上调。然而,OVGP1参与血压调节
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身体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衡量清醒时的活动强度,可将身体活动划分为久坐行为(≤1.5 MET)、低强度身体活动(1.6-2.9 MET)、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0-5.9 M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通勤相关的身体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西方人群的研究表明,积极通勤方式与CVD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然而,选择积极通勤方式可能增加个体大气污染暴露水平。部分欧美国家证据提示,大气污染不会抵消积极通勤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但是,由于通勤方式、环境因素与疾病谱的差异,其结果不能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