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力衰竭是临床的常见病,常迁延不愈,且病程中症状往往反复发作。虽然近年来对心力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型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越来越多的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但仍然难以治愈[1]。大量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患者患病后由于种种原因,治疗效果欠佳,致残率、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由于疾病,患者的精神负担较重,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患者活动耐量逐渐下降,治疗效果变差,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肾功能不全伴发于心力衰竭也比较常见,而研究表明,这个比例是25%左右。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患者有较高利尿剂抵抗的发生率,这将使临床治疗更困难,更复杂。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技术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技术成熟,疗效确切。CRRT早期主要在肾脏病及危重症领域开展应用。由于其治疗方式多样性且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众多优点,近年来逐步在心血管领域崭露头角,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大量的临床研究从基础和临床的不同角度证实CRRT技术应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容量过负荷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且可不同程度的改善预后。近年来,人们对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化,对疾病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基础的新的心力衰竭分类方法广受世界各地学者的认可。不同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病例生理基础、临床表现、预后方面大相径庭,但大部分都有容量过负荷表现。CRRT对不同射血分数,尤其是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目前仍未明确,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这项研究分析了CRRT应用于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CRRT技术在不同类型射血分数心力衰竭伴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别,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心力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救治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心力衰竭合并伴肾功能不全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据治疗指南给予了包括“金三角”在内的标准化内科药物治疗(如无禁忌症)。并在上述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RRT改善容量负荷。共入组66例患者,年龄40~91岁,其中包括22例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研究开始时测定每位患者的LVEF,并依据CRRT治疗前的LVEF水平分将入组患者分为两个组,LVEF保留组(LVEF≥50%)33例和LVEF降低组(LVEF<50%)33例。分析患者CRRT治疗时间、治疗期间超滤液体总量、住院时间、CRRT次数、治疗模式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CRRT强度的差异。通过测定患者CRRT治疗前及治疗终止后6分钟步行实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LVEF、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酐(Cr)指标,并分别计算各组的总有效率,评估CRRT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后,不同射血分数的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随访患者至出院后30天,设置30天再住院率及30天全因死亡率为主要终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在CRRT过程中对其相关的近远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比较两组间的差异,评估CRRT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CRRT治疗时间、超滤液体量、CRRT上机次数、治疗模式及住院时间等CRRT治疗强度相关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分钟步行实验、NT-pro BNP、CRP、Cr、LV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分钟步行实验、NT-pro BNP、LVEF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0d内再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明显皮肤黏膜或脏器出血、严重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LVEF降低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3例,穿刺点局部渗血2例;LVEF保留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1例,穿刺点局部渗血3例,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技术应用于心力衰竭伴肾功能不全患者,能够明显减轻这类患者容量过负荷状态,且治疗效果肯定,临床不良反应轻微。与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相比,CRRT技术应用于LVEF降低者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