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RP3炎性小体参与小鼠旋毛虫感染免疫作用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又称为旋毛虫,旋毛虫可以感染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大部分的爬行动物和鸟类,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病,人感染旋毛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马和野生动物的肉引起的。旋毛虫感染成虫期可引起广泛的炎症和Th1型免疫应答,随着旋毛虫新生幼虫在宿主体内不断地发育,宿主的免疫类型逐渐由Th1型免疫应答向Th2型免疫应答转变,当新生幼虫发育为肌幼虫时宿主的免疫类型转为Th2型应答并抑制炎症的发生。研究显示线虫寄生和免疫类型转换与炎性小体有关。
  炎性小体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由胞浆模式识别受体参与组装的多蛋白复合体,NLRP3炎性小体通过分泌IL-1β和IL-18促进Th1型免疫应答。在寄生虫病中,如果能够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可能会减少促炎因子的激活和释放,从而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但是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参与旋毛虫慢性感染及在感染中的免疫应答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究NLRP3炎性小体是否在旋毛虫感染期间参与并发挥作用,我们首先建立旋毛虫小鼠感染模型,之后模型小鼠于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并运用ELISA、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旋毛虫成虫期、移行期和肌幼虫期NLRP3炎性小体对旋毛虫寄生和免疫的影响;体外试验检测三个时期虫体蛋白对巨噬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NLRP3炎性小体对旋毛虫寄生的影响
  首先为了确定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参与旋毛虫感染,我们运用了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MCC950),并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Control组、旋毛虫感染组(TS组)和旋毛虫感染后腹腔注射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组(TS+MCC950组),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在成虫期(7d)、移行期(14d)和肌幼虫期(35d)内相关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及宿主免疫类型IgG1和IgG2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TS组相比TS+MCC950组内的IL-18和IL-1β均降低(P<0.05),并且在成虫期和移行期IgG2的分泌量降低(P<0.001),肌幼虫期IgG1分泌量升高(P<0.01),这一结果说NLRP3炎性小体参与了旋毛虫的感染,NLRP3炎性小体在成虫期和移行期增强宿主Th1型免疫反应,在肌幼虫期减弱Th2型免疫反应。
  为了确定NLRP3炎性小体在旋毛虫感染期间的作用,我们将小鼠分为三组:Control组、旋毛虫感染组(TS组)和旋毛虫感染后腹腔注射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组(TS+MCC950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检测在成虫期、移行期和肌幼虫期时肠系膜淋巴结(MLN)和脾脏(SPL)内IL-4以及IFN-γ的变化,其结果显示TS+MCC950组与TS组相比,在成虫期引起MLN中IL-4升高(P<0.001)、IFN-γ降低(P<0.001),SPL中IFN-γ的降低(P<0.001),移行期引起MLN和SPL中IL-4升高(P<0.05),肌幼虫期引起MLN中IFN-γ的降低(P<0.05);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检测三组三个时期的小肠内NLRP3炎性小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其小肠内的NLRP3炎性小体在成虫期和肌幼虫期TS+MCC950z组与TS组相比均降低;运用病理切片检测小肠和咬肌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TS+MCC950组与TS组相比,在成虫期、移行期和肌幼虫期时引起小肠内杯状细胞增多但炎症减少,在肌幼虫期肌纤维消失增多但炎症降低;并运用旋毛虫分离技术提取了TS组和TS+MCC950组成虫期和肌幼虫期的旋毛虫,结果显示:TS+MCC950组与TS组相比,在成虫期和肌幼虫期的虫体数量显著减少(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旋毛虫感染期间NLRP3炎性小体可以促进IFN-γ等促炎因子的释放、抑制IL-4等抑炎因子的释放,增加虫体存活量。
  (2)旋毛虫虫体抗原对巨噬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
  为了确定旋毛虫虫体抗原对巨噬细胞内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首先我们将实验分为两组:用ATP和LPS诱导巨噬细胞的刺激组和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的PBS组,运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刺激组内的NLRP3炎性小体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说明: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需要ATP和LPS等炎性小体激活剂的刺激。
  我们又将实验分为三组:单纯用ATP和LPS诱导巨噬细胞的对照组、用LPS诱导巨噬细胞后运用不同时期的旋毛虫蛋白(成虫期、移行期和肌幼虫期)刺激实验组和用LPS诱导巨噬细胞后用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MCC950抑制并运用不同时期的旋毛虫蛋白(成虫期、移行期和肌幼虫期)刺激的抑制剂组,运用免疫荧光检测NLRP3炎性小体的变化,结果显示:成虫蛋白、新生幼虫蛋白和肌幼虫蛋白刺激组相比于阳性对照组其NLRP3炎性小体含量减少,IL-18和IL-1β的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NLRP3炎性小体含量增多,IL-18和IL-1β的分泌量极显著升高(P<0.001)。以上结果说明: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的虫体抗原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内的NLRP3炎性小体,使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8和IL-1β增多。
  本实验初步证明了NLRP3炎性小体参与旋毛虫感染后的宿主免疫类型的转换及NLRP3炎性小体在旋毛虫感染期间促进宿主的炎症反应,应用不同生活史的旋毛虫虫体抗原刺激巨噬细胞,引起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和促炎因子的释放,为旋毛虫感染后NLRP3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和禽肉瘤病病毒(Avian Sarcoma Virus, ASV)引起的禽类肿瘤性传染病的统称。在禽白血病A、B、C、D、E和J等10个亚群中,J亚群对商品鸡的致病性和感染性最强,主要引起禽骨髓瘤白血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禽白血病至今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当前禽白
学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冠状病毒科属成员,可以使猪群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就目前而言,对于PEDV致病机制的研究并不全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近年来人们发现一种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可能对于病毒感染宿主十分重要。它是通过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产生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广
沙门菌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沙门菌病的防控无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抗生素对沙门菌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沙门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给沙门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寻找安全、高效、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菌制剂代替传统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沙门菌病变得迫在眉睫。MDAP-2是本实
学位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药物残留和养殖成本增加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益生菌具有改善动物体内环境、减少药物残留、调节胃肠道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等特点,已成为许多国家抗生素的新替代品。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L.reuteri)是专性异型发酵乳酸杆菌,主要定殖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具有抑制病原菌、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肠道菌群、降
沙门菌是一类革兰阴性的胞内寄生菌,是引起人和动物共患细菌性传染病的重要病原,每年约有近340万人感染该病原,防御和控制沙门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沙门菌众多血清型中,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 serovar typhimurium, S.Typhimurium)是重要的致病性菌株,也是引起人类食源性感染的重要菌株,人和动物常因食入被该病原污染的水或食物造成胃肠道系
奶牛妊娠的早期诊断对奶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未妊娠母牛的误诊会错失其下一个发情期配种任务的安排,造成产犊间隔延长、繁殖率下降和产奶量降低等问题。对早期妊娠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临床上通常把血奶中孕酮的含量作为判断反刍动物怀孕事实的可靠依据。通过检测奶牛奶样或血样中类固醇含量可判断奶牛受精后一个月是否妊娠,但该方法对设备条件和技术要求高,费时,因此限制了在我国奶牛养殖户中的普及,不能满足当今检测需求。而
学位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一种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极大危害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近些年,无论是人间还是畜间,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均趋于平稳,但发病数量依旧庞大,因此,能够快速准确诊断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被誉为可替代PCR的新兴技术,一般在20min内,37℃左右条件下便可完成反应,该技术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相比,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
学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首次被发现,随后,世界各地均报道了本病的发生,BVDV主要发生于养殖业大国,如美国、澳大利亚等。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李佑民首次在我国吉林省发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例,并成功分离出毒株。2011年,张淑琴等再次在吉林地区发病牛体内分离到该病毒,并命名为BVDV-JL株,为流行强毒株。  本实验
布鲁氏菌病(Bl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21世纪以来,无论是人间还是畜间,布病传播情况日益严重,对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重大的威胁。家畜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对易感动物免疫布鲁氏菌病活疫苗是现在主要的防控措施之一。目前,布病活疫苗按表型差异主要分为两种:粗糙型(Rough,R)疫苗和光滑型(Smooth,S)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病性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以及化脓性心肌炎,断奶前后的幼犬极易感染,给养犬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  CP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1, NS1)是CPV编码的主要非结构蛋白,该蛋白是一种反式激活因子,在病毒的复制和转录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证实CPVNS1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