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MDAP-2对鸡沙门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沙门菌病的防控无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抗生素对沙门菌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沙门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给沙门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寻找安全、高效、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菌制剂代替传统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沙门菌病变得迫在眉睫。MDAP-2是本实验室分离并鉴定的一个广谱、高效、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对沙门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有望成为新型的抗沙门菌药物。因此,本实验对抗菌肽MDAP-2的抗沙门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MDAP-2与鸡沙门菌相互作用,并测定MDAP-2对沙门菌的抑制作用曲线。结果表明0.8MIC(40μg/ml)的抗菌肽MDAP-2既能抑制细菌又不会完全杀死细菌,而0.8MIC的MDAP-2与沙门菌作用约90min时,细菌的光密度相对稳定,由此确定后续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MDAP-2的最佳作用浓度为0.8MIC(40μg/ml),最佳作用时间为90min。为进一步研究MDAP-2对鸡沙门菌的抗菌机制,本实验采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和LC-MS/MS分析方法,对0.8MIC的MDAP-2作用前后鸡沙门菌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检测各种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聚类和分析。本实验中,通过i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总共检测到2588种蛋白质,150种蛋白出现了差异表达。150个差异表达蛋白中,41种蛋白为上调表达,109种蛋白为下调表达。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150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分为6类(代谢、细胞过程、人类疾病、环境信息处理、免疫系统/环境适应、遗传信息处理)富集到19种通路(糖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细胞活动性、细胞生长和死亡、膜运输、信号转导等)。发现抗菌肽MDAP-2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壁/膜的合成、抑制抗氧化蛋白的表达、降低糖类/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抑制DNA转录和翻译以及参与细菌的信号转导机制等方式杀灭鸡沙门菌。
  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有4种抗氧化活性/能力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发生明显下调,分别是二甲基亚砜(DMSO)还原酶、氧化还原酶UcpA、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C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Fe],由此推测抗菌肽MDAP-2可能通过抑制细菌抗氧化活性,导致菌体内ROS蓄积造成细菌死亡。为了进一步证实抗菌肽MDAP-2对沙门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对MDAP-2作用前后菌体内4种抗氧化相关蛋白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Fe]和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CCP)的活性检测及ROS含量进行了检测。qPCR检测结果显示,这4种抗氧化相关蛋白均出现了明显下调,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过氧化物歧化酶(SOD)[Fe]和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CCP)的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抗菌肽MDAP-2与细菌作用时间的延长,鸡沙门菌SOD[Fe]和CCP活力明显降低;ROS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抗菌肽对细菌作用时间的延长,菌体内ROS含量明显增加,说明MDAP-2可通过降低细菌的抗氧化能力,使体内ROS蓄积而导致沙门菌死亡。
其他文献
早期断奶是集约化肉羊养殖中常用的技术,早期断奶容易导致羔羊应激大,发病率增加,不利于羔羊生长发育。目前,益生菌发展迅速,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中。本研究针对早期断奶羔羊消化道发育问题通过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制剂来评价其对胃肠道发育的效果,为羔羊早期断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45只体重相近、生长发育良好的健康初生公羔,随机分为:45天早期断奶组(EW45)、45天早期断奶+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组(EW45+
学位
胚胎植入是妊娠成功的关键步骤,也是进行生殖调控的理想环节。尽管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妊娠率依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缺陷导致胚胎着床失败,因此如何提高妊娠成功率已成为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子宫内膜的容受能力和胚胎与母体的相互作用是成功植入的决定因素。除了类固醇激素起主导地位外,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存在特异基因簇的表达以及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
附植失败引起的胚胎丢失是造成动物繁殖率低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附植成功率已成为动物繁殖和辅助繁殖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反刍动物孕体分泌的特异妊娠识别信号干扰素-τ(Interferon-τ,IFN-τ)通过激活JAK/STAT/ISGs通路,在抑制黄体溶解和促进胚胎附植中发挥关键作用。ISG15作为IFN-τ强烈诱导的类泛素蛋白,主要通过泛素化激活酶E1(UBE1L)、泛素化结合酶E2(UBE2E)
学位
化脓隐秘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引起猪,牛,羊的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肺炎,子宫炎,急性化脓性乳房炎,肝脓肿等。该菌也可引起其他动物的感染,包括野牛、羚羊、猫、火鸡、鹦鹉、驯鹿等。目前,化脓隐秘杆菌对养殖业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逐年增多,且多表现为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困难。为此,针对化脓隐秘杆菌,筛选兽医专用的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临床上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一,常导致母畜妊娠中断、屡配不孕,严重时可致使奶牛繁殖能力丧失,从而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是由于奶牛产后生殖道扩张,病原微生物持续侵入感染发病,如致病性大肠杆菌。对于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生素,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药品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安全性更高的微生态制剂成为可替代抗生素治疗奶牛子宫内
学位
鱼类细菌性疾病可导致多种水生动物发病死亡,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A. veronii)能引发鱼类细菌性肠炎等流行性肠道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该病原菌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或食品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目前,抗生素或弱毒苗可通过抑制病原菌或诱导动物抗体产生限制致病菌的传播。但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及弱毒苗潜在的毒力风险,此
学位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关系,黏膜免疫学的发展揭示了肠道菌群在促进宿主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中的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通常认为其分化、发育过程发生在骨髓或法氏囊中。随着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关于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是否影响B细胞发育与成熟及其相关机制尚需要进一步阐明。研究证明兔阑尾及绵羊回肠派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引起多种食肉动物共患高度接触性传染病。CDV感染宿主范围由最初的犬科逐渐扩展到猫科、鼬科、猴科和西貒科等,其宿主范围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山东和辽宁省等地毛皮动物(水貂、狐狸和貉)规模养殖区犬瘟热频繁爆发,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CDV流行毒株特点,我
学位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和禽肉瘤病病毒(Avian Sarcoma Virus, ASV)引起的禽类肿瘤性传染病的统称。在禽白血病A、B、C、D、E和J等10个亚群中,J亚群对商品鸡的致病性和感染性最强,主要引起禽骨髓瘤白血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禽白血病至今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当前禽白
学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冠状病毒科属成员,可以使猪群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就目前而言,对于PEDV致病机制的研究并不全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近年来人们发现一种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可能对于病毒感染宿主十分重要。它是通过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产生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