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通风的长沙地区高校图书馆设计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通风不仅能够带来舒适的室内生活环境,还可以降低建筑使用时的能源消耗。而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标志性建筑及重要的学习空间,为人员密集的场所,其室内通风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率以及身心健康。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中少有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风,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研究如何在高校图书馆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风就变得有意义,同时最终的研究成果也能够为长沙地区高校图书馆被动式低能耗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以长沙地区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总结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自然通风设计问题,归纳该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基本类型,并基于长沙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CFD模拟和自然通风理论,分别从图书馆总体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的角度,探究适宜于该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本文主要分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的内容是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总结。同时介绍了国内对于图书馆自然通风的研究。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自然通风的一些经典基础理论进行了概述,并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介绍了自然通风技术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运用方法。
  第三章为基础研究部分。该章节对长沙地区的地理、气候以及自然通风潜力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基于实地调研、测量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对该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设计特点以及通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归纳,归纳出该地区图书馆的基本设计原型。并介绍了本文模拟中采用的基本设置,为下文的模拟分析作准备。最后提出适用于高校图书馆自然通风设计的四大原则。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策略研究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基于前文归纳出的长沙地区高校图书馆设计特点,运用CFD软件模拟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自然通风设计理论,分别从总体规划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两大方面探究适宜于长沙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自然通风设计策略。其中,总体规划布局从图书馆外环境和建筑布局等宏观层面着手进行分析,而建筑单体设计则考虑建筑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围护结构和构件等微观层面,分析并总结出有利于建筑单体通风的设计方法。
  文末为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提出的有利于长沙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自然通风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立碑刻、建庙堂等物质性建造来表达精神和情感的延续与纪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趋于多样化。长沙市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多样性丰富。长沙市的纪念性空间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且遍布城市各处。伴随着各种纪念行为的广泛开展,在城市内部、近郊、远郊和周边地区,相应的纪念场所也随处可见。但当前长沙市的纪念性空间缺乏精神上的升华,很多历史
有着“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的古光州地区位于河南省东南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淮河上游,在移民活动频繁的明清时期接收到江西、湖北、山西等地的移民,移民活动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信息互相传播交流。古光州地区在人口、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受到明清移民因素的影响。移民因素还影响到古光州地区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形制,无论是血缘型聚居注重宗族凝聚力的传统村落,还是移民后商贸繁荣兴起的诸多集镇聚落,亦或
随着西方酒吧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国内各大城市结合本土文化发展出不同特色的酒吧街,吸引着年轻人的关注。但是酒吧在快速流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噪声问题尤其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因地制宜选择长沙解放西路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结合理论知识提出酒吧噪声控制的一些意见。
  通过二十年的发展,长沙解放西路已经成为长沙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群来到这里感受长沙的夜生活和娱乐文化。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输出,长沙市政府出台一系列街区规划和政策改革,使长沙解放西路上的酒吧越来越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用率低下的传统地面停车设施难以满足城市中心区所承载的巨大高峰交通容量,在区域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逐渐趋向复合性、多元化发展。近年来立体车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城市之中,相对之前仅仅作为构筑物的立体车库,而今被重新定义为建筑物的立体车库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从宏观上来看,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与立面来与城市相契合,从中观上来看,有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功能体系,为不同的交通工具提供便捷的停车设施来与城市相连。从微观上来看,有着精细化设计的细部界面,使建筑功能载体与使用者之间产生多层次的互动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持续发展,我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化现状十分严峻。其中失智症患者数量的激增在老龄化发展中不容小觑,我国已有超过1000万失智症病患,预计未来30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失智症患者最多的国家。然而,我国目前对失智症的研究以医学领域为主,建筑学领域对失智症患者生活环境的研究刚刚起步,且鲜有对失智症患者活动空间的关注。
  针对这一研究现状,结合国外优秀案例及国内实地调研,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普通老人与失智症患者对活动空间的需求有什么不同?如何创造有利于失智症患者延缓病情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街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此同时其转角空间设计也在逐渐趋于现代化成熟化。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起步研究较早,尤其是对于这些全球一线城市来讲,其转角空间经历了不断的翻新与改造,同时近些年城市设计研究逐渐成熟,部分国家已经将其纳入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将转角空间街道空间城市空间点线面串联在一起的系统化管理,已然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工程的设计流程。而奥克兰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城市,其城市的历史
建筑形态学是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在建筑学领域的延伸,是重点研究建筑形态与情感表达的学科。建筑形态学通过对建筑形态的抽象化处理指导设计。学校建筑是具有明显人的心理干涉和强烈情感因素的公共建筑类型,更是城市文化环境的缩影。通过建筑形态学的研究分析,能够对学校建筑的情感特征和文化承载做到合理引导,使其能做到对城市文明发展的反馈。本文通过对学校发展大背景的调查研究,分析当代社会背景下梅山地区学校普遍建筑形态,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论文的实践和研究也是对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和回应。在城市化和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在消亡,我们的传统村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微介入式“的手法及策略去引导美丽乡村运动中村落的改造,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留村落的地域性特色,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发展。在传统村落的改造中,“微介入式”改
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发展与融合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这在欧洲等城市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充分证明。近些年来国内也陆续展开一系列城市形态理论研究与实践,但是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历史街区,案例较少,其原因包括历史地图不完整等本土化应用的困境。因此,本文通过调整研究方法,站在跨文化、跨地域对比研究的视角,选择新西兰奥克兰与湖南长沙两个相似规模层级的城市进行核心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基于历史动态发展的角
十九大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各界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的活动中。在这股“乡建”热潮中,“乡村振兴”和“设计下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为美丽乡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响应“设计下乡”的中央号召,传统乡村尝试着以功能重组转型和空间重构的方式来激活乡村的发展与重生,从建筑改造层面统筹激活乡村活力,建设有独特地域特征及乡村文化的美丽乡村。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