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T/PC共混及纤维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ncw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作为国内早已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聚酯,不仅作为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在纤维应用方面也具有优良的性能,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但在尺寸稳定性等方面还需改善。聚碳酸酯(PC)是发展最快的工程塑料之一,优异的性能使其应用迅速扩展。但PC作为纤维应用还鲜有出现。由于PBT和PC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基团,将两者进行共混研究,以开发出性能优良的共混纤维,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本论文采用SEM、DSC、WAXD、POM、高级旋转流变系统、热重分析仪等方法对PBT/PC共混物相容性、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热学性能进行研究,得到纺丝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共混体系进行纺丝和牵伸,对其常规力学性能、回弹性能等进行测试和比较。对共混样条的力学性能也进行了一些基础测试。研究结果如下:通过SEM、DSC、WAXD研究发现,共混体系在无定形区部分相容,在晶区有共同结晶现象发生。由T_g值和体系冷结晶作用预计共混纤维拉伸时热盘温度在75℃左右,热板温度比热盘温度大约高60~70℃。由熔融性能研究可知,PBT/PC共混体系各样品的熔点相近,故纺丝工艺参数较好控制,预计各区温度在250-300℃之间。通过DSC、POM对共混体系结晶性能、晶体形貌以及结晶动力学研究发现,PC组分加入抑制体系的结晶能力,体系存在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两种结晶方式。通过动态流变研究发现,PBT/PC共混体系熔体在所测频率和温度范围内,有较好的流动性,粘性较弹性强。随着温度的提高,共混样品的复数粘度下降明显,特别是在290℃。相同温度和剪切频率下,PBT组分含量增加会降低体系粘度,改善PC加工流动性。对PBT/PC共混体系的热重分析发现,两组分之间热稳定性相互影响较小,单组分均是一阶失重,共混物均为二阶失重,整个共混体系在很宽的温度范围(0~360℃)内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PBT/PC共混体系在常规纺丝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可纺性。PC组分为30%左右时可以改善共混纤维的拉伸性能。所有共混纤维的初始模量都比纯PBT纤维大,两者共混得到的纤维受外力时尺寸稳定性比纯PBT纤维有所上升。定伸长为15%时,少量PC的分散存在,共混纤维表现出优于纯PBT纤维的回弹性,但当PC含量达到50%时,共混纤维的回弹性有所下降,之后随PC含量增加,回弹性能反而又有所提高。对PBT/PC共混样条的力学分析发现,PC组分的加入增加了共混体系的刚性,同时明显提高了共混材料的热变形温度,但共混体系的抗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还需要继续加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复方肝康片为原解放军第一医院自制制剂,在临床使用已有30多年。根据中医理论,肝病的致病原因主要为感染外邪,肝主疏泄、主藏血功能的异常引起的。复方肝康片中主要以黄芩、当归、黄芪、丹参及柴胡等中药提取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凉血安神等功效,针对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以及早期肝硬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该药临床疗效肯定,为了更好地确保药物的质量,研究了复方肝康片的质
叙事学对叙事结构、叙事现象进行研究,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目前,它成为全球性的理论思潮,并且成为小说理论的子学科,在中外文论中备受关注。本论文在叙事理论视野中
设计了一种基于蓝牙通讯技术的土壤温湿度智能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利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载有土壤温湿度的信号,并通过单片机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通过蓝牙模块
本文以湖南湘潭的天然海泡石为原料,进行提纯并改性。采用热改性预处理海泡石,乙醇胺-乙酸离子液为改性剂,得到乙醇胺乙酸改性海泡石,以此作为吸附剂用于重金属离子Cu2+的吸
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非常突出;教龄10—20年是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阶段;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女教师。教师职业倦怠的
本文沿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结合投入产出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和宏观经济模型,研究了CGE模型的建模原理、参数估计方法与应用问题。CGE模型基本结构包括三组方程,分别为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强调指出,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乃至对于提
教师行为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并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观念、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女教师,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原因,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特点。了解
金融危机的爆发放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后金融危机时期,债务治理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现阶段,金融债务向政府债务转移,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地方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备优良素质的教师队伍。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