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两个英译本中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杰作之一。向世界传扬中国文化,目的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并从中寻找智慧和灵感。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曾翻译过《离骚》,如孙大雨、许渊冲、派克(E.H.Parker)、霍克斯(David Hawkes)等。由于译者在文化意识、翻译目的、等方面的差异性,各种译文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们通常用两种文化翻译的方法,即归化与异化。这两个翻译策略,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对立的,相反,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为了充分地尊重和传递原语的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丰富译入语表现形式,翻译中应尽量使用异化。同时,碰到必要情况时,也可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以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本论文从主要从文化翻译观这一角度对许渊冲和孙大雨的两种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种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提出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作者指出典籍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对原文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有对目的语深厚的造诣。在翻译策略上,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需要有机的统一,要站在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优化翻译,让译文既传递了中国的文化信息,又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最终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其他文献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开拓了翻译者的视野.该文以目的论为基础,结合文化的特点,探讨了翻译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文化态度,并指出译者的文化
该文展示《威尼斯商人》中人物的人的本性的双重性.该剧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几乎所有人物形象的表层性和深层性.第一章是有关夏洛克的双重性,即人性和非人性两个方面.其非人
殖民主义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经济剥削与掠夺,它是在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与文化霸权的掩盖下出现的一种侵略剥削模式.殖民主义在欧洲国内被合法化为“教化野蛮人”.在《黑暗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许多学生学习多年后外
该论文着重探讨分析任务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任务教学法在西方国家教育中非常普及,在中国使用不多.它将是中国教育实践,特别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新尝试.在剖析
长期以来,尽管"明白"与"精确"是我们讲话或写作所追求的标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模糊语言大量存在.该文以Pierce,Ullman,Kempson and Lakoff等关于模糊语言的理论及他们关于模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和新观念随之产生,这也使得许多新词不断出现。因此,新词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直接表现。同时,新词的出现也是人们认知发展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