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鬼”之流变与道教创立之关系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鬼”的最初观念应起源于殷商时期,盖鬼字之可考者最早见于甲骨文。在较早期的文本如《尚书)》、《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鬼”在三代社会中均扮演重要角色。而当周朝确立成熟之礼制时,“鬼”更是与天神、地示鼎足而立,各占世界之一角。
   平王迁都以后,礼制渐渐崩坏。“鬼”之角色与地位亦开始发生变化。战国末期时,“鬼”较三代已迥异。
   约二百年后,东汉的张陵在蜀中建立之五斗米道,乃道教之发端,五斗米道亦被目为“鬼道”,其主要之宗教活动,即召鬼和劾鬼。
   本文将概述三代以降“鬼”所发生的变化,并比较先秦文本中的“鬼”与五斗米道经典中的“鬼”的不同,并进一步说明道教之建立,与“鬼”的衍变实密不可分。
其他文献
本文围绕康德质料上的客观合目的性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类比问题,通过类比的策略、内容、不足、心理渊源、初衷(亦是最终目的)五个方面的考察,得出结论:康德的类比虽巧妙而令人惊讶,然其启发作用微乎其微,问题累累,尤其在当今科学背景之下,但此类比对康德哲学之统一与圆满,却是举足轻重。  
学位
自有伦理学开始,德性便是伦理学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休谟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德性论,又在时代的变迁中批判、吸收了各个派别的思想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伦理学体系。休谟的伦理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当今伦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因此,国内外对休谟伦理思想的研究颇多。  道德的根源是休谟德性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他认为道德既不取决于上帝的意志,也不是人类理性权威的结果,而是人
学位
《老子》首章云道不可说,却标出有无,作为孕育天地万物的本始。王弼以解《老》的方式阐述其思想,“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庄子》承继《老子》的“道”,开展老子思想的义理,将老子思想的超越意义向生命深处进一步加以推展。郭象以注《庄》的方式将这种超越意义发展为“独化”。从《老子》到《庄子》,从《老子注》到《庄子注》,从本无到独化,从无为到逍遥,从王弼到郭象,昭示着魏晋学人自我反思、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
学位
知识分子问题既是鲍曼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中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鲍曼一生都在思考和不断深化的主题。本文旨在对鲍曼思想中的知识分子角色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集中分析这些角色形成的可能性条件以及转换的因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阐释者的角色只是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的回应策略之一,阐释者的角色并不是知识分子后现代状况下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他们的这种角色仍有很多的困惑,需要去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鲍曼对知识
学位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提出了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设想。他基本上认同弗洛伊德关于文明的发展以人的本能被压抑为代价的观点,即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但是他对弗洛伊德关于解放爱欲终将颠覆文明的悲观论点持否定态度,提出了一种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为了论证这种可能性,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相应的概念:“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他认为最重要的在于区分
学位
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社会主义者试图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要为克服人类生存危机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生态社会主义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理论学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绿色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佩珀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代表了这一新的变化。  佩
学位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对现代人的”生存”高度关注,并对其“生存”处境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即研究“生存”,并实现人的自由“生存”。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要是对人的自由和人的“超越存在”的研究。“生存”一方面要求突出于实在世界,自由地以自身为起源。用“记号”标明“生存”,就是“生存”澄明自身起源的方法。另一方面“生存”又以“超越存在”作为自身自由的根
学位
唐纳德·吉利斯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数学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概率基础、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对概率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吉利斯最初受教于拉卡托斯和波普尔门下,一开始极度热衷于概率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但随后与主观学派的交往慢慢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观点,他个人关于概率的思想已从极端的客观主义立场转变到了多元主义立场。而与“后凯恩斯”学派的思想交流对吉利斯的影响也极为重大,他在他
学位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拒斥是现今哲学家共同承认的,但是对于马克思究竟在何种意义及程度上批判和拒斥了形而上学,人们对此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些关注马克思的学者们,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并没有真正把握住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且还遮蔽了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拒斥和超越的真实意蕴。分析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根源批判(即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可以明确马克思究竟是如何立足于
学位
卡尔·柯尔施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哲学界正漫延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倾向,那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这一倾向,柯尔施以其深邃的独创性发表了他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并于1923年发表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来系统阐述这一问题。在80年后的21世纪,柯尔施提出的这一问题又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