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爱欲解放理论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h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提出了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设想。他基本上认同弗洛伊德关于文明的发展以人的本能被压抑为代价的观点,即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但是他对弗洛伊德关于解放爱欲终将颠覆文明的悲观论点持否定态度,提出了一种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为了论证这种可能性,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相应的概念:“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他认为最重要的在于区分基本压抑与额外压抑:由于物质的缺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明的进步确实需要对爱欲作一定的限制、克制和延迟,这是一种基本的、不可避免的因而是合理的压抑。但是,文明发展到发达工业社会阶段,物质的匮乏已成为历史,爱欲所受的压抑不但没有减轻和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地严重起来。显然这是社会的操作原则为维持此特定社会的生存而对爱欲作额外压抑的结果。既然如此,消除这种不合理的额外压抑,彻底解放爱欲,将不会颠覆文明本身,而只会推翻现行社会的统治秩序。通过确认人的本质就是爱欲,结合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马尔库塞认为爱欲的解放其实就是劳动的解放,就是人的彻底的解放。他发出了战斗的号角: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也就是为政治而战。为此,马尔库塞企图通过发动“总体性革命”的方式,以艺术的颠覆力量达到解放爱欲的目的,实现爱欲与文明的同一,即构建一个审美乌托邦。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心理层面上的革命还不足以撼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要求得人类解放的成功,最终还是要采用马克思的革命方式。
其他文献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传统秩序遭到不断挑战而走向没落的时代。然而,礼在制度与文化上的没落并不等于观念上的没落。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合礼性”是这一时代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人们对礼的尊崇不仅仅是坚持恪守传统的古代礼制,而且包括透过礼仪的表象去探求礼的意义。但是对礼的意义追寻不免导致对旧礼古仪的兴废损益。因此儒家解释周礼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去为旧礼仪赋予新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儒家遭遇了一个困境:
学位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较难理解的对话之一,其言辞精炼、逻辑严密,篇幅不长却意义丰富。《巴门尼德篇》按结构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对话主导者巴门尼德阐述了对苏格拉底主张的理念论的批评;第二部分包含八组推论。本文首先致力于理清第一部分巴门尼德对苏格拉底所阐述的理念论的批评,分析苏格拉底主张的理念论的基本特点,指出“理念不能容许相反的性质”是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的一个重要特征,阐述巴门尼德从哪几个方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德国人口不断增多,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德国煤炭丰富,但缺少工业发展急需的其它原料,而石油供需矛盾最为突出。1913年,化学家贝吉乌斯首次实现煤炭液化;1926年,法本公司建成世界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贝吉乌斯法煤炭液化工厂,由于成本高昂,合成油缺乏市场竞争力。纳粹德国时期,煤炭液化技术因符合政府扩军备战的意图而
学位
康德哲学的方法论是康德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揭示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秘密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导论中通过分析康德关于方法论的相关文本,根据康德方法论批判性、先验性和形式规定这三个特征,把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理解为一种对纯粹理性完备知识系统的诸形式条件的规定,即康德所谓的“先验方法论”。所以本文的正文正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方法论”为文本展开分析和研究,把康德哲学的方法论概括为纯粹理性确立理念、
学位
本文的首要目的乃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权利的合法性基础何在,什么样的权利主张才是有依据进而是有效的?在众多的证明范式当中,罗尔斯新契约论的证明乃是强有力的。而这种证明方式显然不仅对罗尔斯两个基本正义原则的证明是有效的,对于道德哲学领域内的其他问题的证明也同样应当是有效的。权利(道德权利)的问题同样可以应用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来得到证明。不过,虽然平等的自由是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罗尔斯在对待自由或权利
学位
以保护个人权利为宗旨的诺齐克权利观是在对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进行扬弃与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诺齐克继承了洛克自然权利理论中强调的私人财产权并为其辩护:另一方面,通过把洛克的自然状态作为起点,但抛弃了其社会契约论来克服洛克的困境,即权利与国家间的矛盾。关于权利观在自由或平等的取向问题上,诺齐克以自由为根本并批判了罗尔斯以平等为取向的做法侵犯了个人的权利;此外,诺齐克与罗尔斯在权
学位
本文围绕康德质料上的客观合目的性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类比问题,通过类比的策略、内容、不足、心理渊源、初衷(亦是最终目的)五个方面的考察,得出结论:康德的类比虽巧妙而令人惊讶,然其启发作用微乎其微,问题累累,尤其在当今科学背景之下,但此类比对康德哲学之统一与圆满,却是举足轻重。  
学位
自有伦理学开始,德性便是伦理学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休谟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德性论,又在时代的变迁中批判、吸收了各个派别的思想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伦理学体系。休谟的伦理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当今伦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因此,国内外对休谟伦理思想的研究颇多。  道德的根源是休谟德性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他认为道德既不取决于上帝的意志,也不是人类理性权威的结果,而是人
学位
《老子》首章云道不可说,却标出有无,作为孕育天地万物的本始。王弼以解《老》的方式阐述其思想,“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庄子》承继《老子》的“道”,开展老子思想的义理,将老子思想的超越意义向生命深处进一步加以推展。郭象以注《庄》的方式将这种超越意义发展为“独化”。从《老子》到《庄子》,从《老子注》到《庄子注》,从本无到独化,从无为到逍遥,从王弼到郭象,昭示着魏晋学人自我反思、自我认同和自我理解
学位
知识分子问题既是鲍曼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中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鲍曼一生都在思考和不断深化的主题。本文旨在对鲍曼思想中的知识分子角色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集中分析这些角色形成的可能性条件以及转换的因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阐释者的角色只是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的回应策略之一,阐释者的角色并不是知识分子后现代状况下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他们的这种角色仍有很多的困惑,需要去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鲍曼对知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