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伦理思想初探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二本著作,它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生证”,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全面而完整地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建了新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是抽象地阐发历史问题,而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来凸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不是外在于人的抽象过程,历史观念也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抽象原则,历史恰恰就是人的实际活动的发生和改变的过程,历史观念就是以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的存在方式,凸现生命意义的价值理念。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在伦理道德问题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是零散地阐发了一些闪光的思想颗粒,而是鲜明地确立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伦理思维方式和理论视域,这些思想就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对人的现实关切为立足点,确立了“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起点,这在伦理学上实际上也就确立了现实的个人才是道德的主体,即道德思维不能是纯粹的抽象思辨,而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上;确立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是历史的动力,这从伦理学上也进一步明确了道德功能发挥的方式及其限度;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的最终价值目标,实际上也明示了伦理道德所应追求的终极价值应是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提升的统一体。本文就是按照以上的思路来展开,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介绍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明确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准备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第二部分论述“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的起点的重要伦理意义;第三部分论述“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作为历史的动力,明确了道德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限度。第四部分阐述了历史的价值目标对伦理道德价值追求的规定。第五部分集中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各种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
其他文献
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养殖业在吉林省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和龙头企业的
田径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项目,随着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田径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已有较大改观。然而根据调查,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的田径技术课程教学改
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院校委员会,自2008年启动"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课题以来,学分转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发现,摸索中发展的学分银行建
矮塔斜拉桥是在PC箱梁桥和PC斜拉桥之间出现的一种新的桥梁结构形式。本文在总结这种桥型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矮塔斜拉桥的桥型特点和设计要点。针对拟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