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生物学特征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gbmnma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lymphoma,LPL)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一线治疗及预后,并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进行比较,探究异同点,加深对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疾病认识。背景: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惰性淋巴系统恶性肿瘤,LPL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通常累及骨髓、淋巴结和脾,亦可伴有其他结外器官受累。大部分LPL患者常分泌单克隆性IgM成分,少部分患者可伴有IgG或IgA升高,或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淋巴浆细胞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Ig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则可以诊断WM。对于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WM上,而对于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知之甚少,国内关于此疾病主要为个案报道,尚无大系研究。我中心共有23例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国内最大系列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1993年7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40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筛选出其中23例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记录其临床、生物学、治疗及预后相关指标。23例患者全部进行了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检测,18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测,21例患者进行了 FISH(荧光原位免疫杂交)相关检测,18例患者进行了流式细胞学检测,18例患者进行了 MYD88基因突变检测,8例患者进行了二代基因测序。统计学上采用卡方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被用来评估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时间的分布,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IBM,chicago,IL)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纳入340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311例分泌单克隆性IgM,6例同时分泌单克隆性IgM和IgG。非IgM型LPL患者为23例,包括分泌单克隆性IgA 2例,分泌单克隆性IgG 14例,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7例。中位年龄62岁(范围:35-81岁);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淋巴结肿大或脾脏肿大患者分别为13例和14例,5例患者有结外侵犯。以贫血、乏力起病15例。8例患者。18例患者出现贫血,中位血红蛋白(HGB)水平为80.0(48-155)g/L。所有患者均有骨髓受累,18例患者进行了流式细胞学检查,中位异常细胞比例为24.46%;15例患者呈CD5-CD10-(2例患者CD5弱表达,1例患者CD10部分表达)。18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14例为正常核型。21例患者进行了 FISH检查,16例患者FISH未发现异常,3例患者出现IGH基因重排,各有1例患者可检测出MYB缺失、RB-1缺失以及+12。18例患者进行了 MYD88基因相关检测,MYD88总阳性率55.8%。8例患者进行了二代基因测序,可见7例MYD88突变阳性,以及2例CXCR4突变阳性。共有1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15例采用以新药为基础的方案,2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案,16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价,获得完全缓解3人,一线治疗总体缓解率87.5%。进一步与WM患者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比较,非IgM组女性患者比例高(P=0.007),接受新药治疗患者比例高(P=0.044)。结论:通过对比,非IgM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相似。
其他文献
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D家族可通过抑制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basichelix-loop-helix,bHLH)结合DNA的能力,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近年来,ID家族与肿瘤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在TGF-β这一经典信号通路中,ID4被认
近年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尤其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目前,胰岛素仍是T1D最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然而胰岛素并不能阻止T1D的进一步恶化。大量研究提出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预防或延缓T1D进程的免疫治疗方法,然而临床试验中,接种单一T1D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免疫治疗方式几乎无法对T1D产生治疗效果。超分子水凝胶肽因其
背景:皮肤光老化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出现的1064-nm Nd:YAG皮秒点阵激光是一种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新技术。目的:比较不同能量密度的1064-nm Nd:YAG皮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光老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半脸对照法,纳入25例面部光老化受试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分别采用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1064-nm Nd:YAG皮秒点阵激光进行治疗,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4周。末次治疗后4周
当归(Angelicae Radix)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主要含有阿魏酸、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等活性成分,有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当归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积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药材质量形成的生态成因是中药资源领域关注的热点。目前,在生态环境对当归品质的影响研究中,多是集中于年均气
乌拉尔甘草(Glycyr rhiza uralensis Fisch)是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也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主要以根和根茎入药,长期以来被用作草药和天然甜味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和调和诸药等作用。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癌,抗过敏和抗病毒的药理活性。目前以甘草为主要原料研发
目的:为了探究巨噬细胞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subsp.pallidum,Tp)的吞噬作用,Tp刺激巨噬细胞后对细胞结构的影响。探讨M1/M2型巨噬细胞转换在梅毒免疫中的作用。方法:Tp Nichol株在新西兰白兔的睾丸中增殖,获取数量多、纯度高且活性好的Tp。Tp与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梅毒螺旋体黏附和被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透射电
学位
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收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病人信息,目的在于探讨基于膜解剖的胃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收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切除的LAGC
目的: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单一或联合应用的指标可以用来直接确诊或排除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D-二聚体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指标被骨科医生用于辅助诊断假体周围感染,但它的可靠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明确D-二聚体用于诊断假体周围感染时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在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 Cochrane Library 在线数据库进行系统性检索,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疗效,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分析AML-MRC患者基因突变谱系,并探讨影响移植预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至2020年于我中心行allo-HSCT的75例AML-MR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AML-MRC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复发相关指标以及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比较病态
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是头颈部罕见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是不同治疗方案的长期预后分析,而缺乏手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相关的研究。本文拟对比术后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导致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于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29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