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SBR组合工艺处理苯酚废水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酚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晶体,溶于水后呈酸性,对人类健康及动植物危害大。苯酚废水的来源途径有很多,如:石油化工厂、炼油厂、农药制造及油田开采等活动都会产生苯酚及其衍生物。苯酚是优先控制污染物,具有高毒性、难降解等特点,决定了含该化合物的污水流入到环境之前需要将其废水氧化或降解处理。根据苯酚废水的特点,本文首先选用了单独臭氧氧化技术处理。考察了在不同pH值、臭氧浓度、苯酚初始浓度及反应时间条件下,臭氧对苯酚的氧化能力、降解能力、反应速率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反应时碱性条件比酸性条件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且臭氧浓度对苯酚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考察了单独臭氧氧化随时间增加反应速率常数变化情况,得出该反应属于拟一级动力学规律。利用单独臭氧氧化技术去除苯酚废水,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出水尚未达标,最优化条件下,苯酚的去除率仅为60.4%。由于单独臭氧氧化对苯酚废水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试验引入了催化剂,利用催化剂本身特性来增强氧化反应的强度,使废水中各项指标的出水满足排放要求。选用了三种多金属负载催化剂(MnO-CuO-FeO/活性炭、MnO-CuO-FeO/A12O3 及 MnO-CuO-CeO/A12O3)与臭氧结合,分别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对比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全部优于单独臭氧氧化,其中FeO-MnO-CuO负载活性炭的催化能力最强,在臭氧浓度为14.8 mg·L-1,pH值9.53,催化剂剂量为7.5 mg·L-1时,苯酚与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8%、53.58%。此外,还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的氧化原理和降解过程。臭氧催化氧化做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通过实验结果发现该技术对苯酚的去除效果较好,但仍存在对COD的降解效果差及经济费用大等问题。SBR-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具有运行效果稳定、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及去除效率高等特点,将该技术作为污水的后处理系统,考察了 COD和苯酚降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催化氧化出水中的COD主要为苯酚氧化后分解成的有机物,通过SBR系统处理后,COD、苯酚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5%、93%以上,出水达标,苯酚废水被氧化降解。因此,臭氧催化氧化与生物技术联用处理苯酚废水,具有高稳定性高效率性的特点,决定了不论在经济节约方面还是将来在工程应用上该新型水处理技术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正>我国的开发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它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的先试先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国的开发区发展也
期刊
分析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课程实训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思想、教学系统化设计、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探索高职广告
【关键词】内驱力 中学物理 “台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43-02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而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鲜血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民办技校教师作为民办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其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着民办技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组织者,也是教育管理者、领导者和引导者,对学生能否在班集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打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笔者有几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经济作为21世纪的绿色经济取得了繁荣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态旅游经济的悄然异化给不断发展的生态旅游经济大打折
数学教学中,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许多情况下,比较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搭建新旧认知的“桥梁”有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试从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苏教版)教学中
近年来,英语语篇教学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研讨的热点话题。正如特级教师沈国锋所言:“语篇是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载体,其内容紧扣一个主题,向学生展现了完整的语言环境,有助
2月27日,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带队的教育部春季开学检查组到我区检查调研。在为期3天的检查中,检查组深入百色市的田东县、田阳县和右江区等乡镇中小学校以及广西
面对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和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凸显的情况,总结了城市交通控制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总结并谈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首先回顾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