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诗歌教学过程是一个流动的进程,是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审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具有可预设性、可调控性的学习过程。但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按照课前预设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了诗歌文本人文性的特点,对课堂生成的关注不够。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自主探究等理念已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中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学是弹性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统一。在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诗歌教学的开放性、主体性、对话性特点,决定了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在预设下进行自我解读,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但教学更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研究在诗歌阅读教学这方面还比较欠缺。在目前对于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中,缺乏与语文阅读教学内涵和阅读文体的整合。针对初中诗歌这一文体探讨预设与生成的文章很少,预设与生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将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过度预设与随意生成的现象时有出现。如何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科学把握诗歌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诗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诗歌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内涵与特征,并结合诗歌教学的具体特点,阐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诗歌阅读教学预设的空间及生成的生长点,解决诗歌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