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离体猪肝实验及活体动物实验,研究射频消融联合应用卡铂溶液瘤内注射能否提高RFA单针消融的范围和效果,其提高效果的程度与卡铂溶液的浓度是否存在量效关系,以及产生的消融灶的大小及形状特征,并探讨其副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从而通过简单的联合方式提高单针消融范围,减少进针、消融的次数,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范围和疗效。
材料和方法:采用HiTT外循环水冷式射频治疗系统,分别进行新鲜猪肝离体实验和兔VX2肝肿瘤模型活体动物实验,分别使用生理盐水、4g/L卡铂溶液和8g/L卡铂溶液作为冷却液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分别测量消融灶的平行径a、垂直径b,计算类圆率(r=a/b)、消融体积(V=3.14ab<2>/6)并对活体实验所获得的标本行HE染色及Tunel原位细胞凋亡染色,计算各组凋亡指数。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组间消融灶的大小、体积、类圆率、治疗后严重副作用发生情况以及凋亡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离体实验结果:生理盐水组消融范围平均大小为3.59×2.44cm,稍大于8g/L卡铂溶液组3.44×2.49cm,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704)。两组消融范围均明显大于4g/L卡铂溶液组(平均为3.05×2.23em,P<0.05)。生理盐水组与8g/L卡铂溶液组平均消融体积相似(11.44±3.30cm<3>VS 11.23±1.93cm<3>,P=0.863),两组消融体积均明显大于4g/L卡铂溶液组(8.23±1.26cm<2>,P<0.05)。比较三组类圆率,两卡铂溶液组消融灶形状似比生理盐水组更接近球形(r更接近于1),但是无统计学意义。活体动物实验结果:各组动物间死亡率、严重副作用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别。因受兔肝大小、包膜及肿瘤部位限制,各组消融灶形态均不规则,消融灶体积亦变化较大,故未对消融灶大小及体积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消融灶旁细胞凋亡指数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生理盐水组<4g/L卡铂溶液组<8g/L卡铂溶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卡铂溶液瘤内注射虽然不能增大射频消融的即时消融范围,但是能够通过降低肿瘤细胞耐热性等机制提高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尤其对于射频消融灶周边可能残留的肿瘤以及大血管周围消融不全的肿瘤有较好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