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除湿系统中流程结构和空气处理过程优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wp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空调系统普遍采用冷凝除湿方式,对空气的热湿负荷耦合处理,存在能源品位要求高、热湿比适应性弱、冷热抵消等问题。溶液除湿作为一种新型除湿技术,以溶液和空气之间的水蒸气压力差为驱动力,起到对空气除湿或加湿的作用,能够弥补冷凝除湿的缺陷,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本文对溶液除湿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分析系统结构流程和参数对空气处理过程的影响机制;其次针对各流程进行合理的参数设计,比较流程之间的优劣关系;最终提出新型溶液除湿流程优化方案。建立典型溶液除湿系统的各组件模型,将核心组件除湿器和再生器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对,平均绝对偏差低于9.8%。基于系统模型,分别研究系统中各部分溶液流量、冷/热量和不同冷却/加热模式与溶液循环类型的流程对空气过程曲线和溶液除湿效果的影响情况。通过比较各因素影响程度,发现冷却/加热模式比冷/热量的影响要大。相同冷却或加热模式下,除湿或再生空气过程曲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溶液除湿效果主要由冷却模式决定,当溶液被预冷时,溶液除湿效果较好,除湿量为2.4 g/kg和2.2 g/kg。溶液循环类型比溶液流量对空气过程曲线和溶液除湿效果的影响要显著。当分别采用自身侧溶液除湿和再生时,有利于改善溶液除湿效果;设计工况下,当溶液循环流量为0.05kg/s时,达到最佳除湿效果。因此溶液除湿流程是影响空气状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流程优化是改善系统运行的重要途径。划分30种溶液除湿流程,其中包含6种冷却/加热模式和5种溶液循环类型。在固定的送风状态19℃/9 g/kg下,根据所需冷/热量、冷/热源温度和系统能耗确定最优的流程形式。冷/热量主要取决于循环溶液冷热抵消导致的换热损失,热量还受到再生空气进出口焓差的影响,采用自身侧溶液除湿和再生有利于减轻换热损失;将溶液作为加热对象,有利于降低热源温度要求、再生空气进出口焓差和热量。若采用热泵供冷和供热,当余热排热温度低于29℃时,应在溶液除湿过程前预冷空气;当余热排热温度高于29℃时,则应对溶液进行预冷;当余热排热温度为29℃时,两种优选流程能耗均为2.5 k W。综合考虑两种最优的流程形式,并参考现有空调设备,提出新型单通道双冷源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和相应的设计工况。
其他文献
纳米混悬剂技术是解决药物难溶性问题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课题以难溶性药物二丙酸倍他米松为原料,制备了二丙酸倍他米松纳米混悬剂,以提升二丙酸倍他米松的饱和溶解度、释放速率与药效,提高二丙酸倍他米松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减少刺激性和毒副作用。在处方前研究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法粉末衍射法,傅里叶红外色谱,对药物活性成分,辅料,药物活性成分-辅料混合物进行了测定,确认了二丙酸倍他米松与所选择的辅料经物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对燃煤机组等大型工业过程污染物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脱硝成为了燃煤机组烟气处理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具有大惯性、大迟延特征的典型工业过程,燃煤机组SCR脱硝系统在传统的基于PID的串级控制方式下,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预测控制在SCR脱硝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等奋斗目标背景下,火电机组将越来越多地承担调峰
轴系不对中是多转子系统常见的一类故障,会引起联轴器偏转、轴承磨损、转轴弯曲变形等众多问题,导致转子产生机械振动,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造成危害。本文以汽轮发电机组多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试验方法,研究对中偏差对多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建立多转子系统静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多转子系统扬度曲线与内力分布曲线,研究对中偏差对联轴器内力、轴承载荷的影响。研究发现,双支撑轴系不对中时,联轴器处会产生较大的
针对氨-水吸收式系统精馏能耗高,设备大的不足,国内外学者提出在氨水溶液中加入溴化锂构成氨-水-溴化锂三元混合工质来代替,利用溴化锂的吸水特性,提高气相中氨组分的浓度,从而降低精馏能耗,减小系统设备体积。三元工质吸收式制冷的运行特性与三元工质的相平衡物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拟从相平衡基本理论出发,初步探索三元工质在较宽范围内相平衡物性数据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系统性能分析。提出一种氨-水-溴化锂三元体
火电机组协调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具有较大的惯性与时滞,且会受到未知扰动等因素影响,而随着容量的增加,机组在变工况时的动态特性变化更加显著。因此对于超(超)临界机组来说,在深度调峰的要求下,由于负荷变化范围较大,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无法达到优良的控制效果。需要建立超(超)临界机组全工况范围适用的精确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有良好控制性能的先进控制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引入标准化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