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翻译中误译因素分析——以余华的小说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其重要性就在于它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进行信息交换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媒介,直接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的发展。作为语言的创始者,人类似乎是语言的主人,但是事实上,语言支配着人类。语言作为人类悠久历史的产物,已经成为人类交流的方式。从有历史纪录以来,人类就使用着数千种令人费解的固有语言,并且生活在多元化的体制中。人类为了相互交流的便利、迫切需要一种沟通的媒介、这种媒介就是今天所说的笔译和口译。此外,为了消除不同语言间的障碍,人们还将翻译不断发展完善。翻译涵盖了对各种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要素的理解,并且意味着交流人们所在的国家、种族、宗教等所有集团的信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手段,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根源,所以说,翻译错误也会导致精神健康的失调。   众所周知,中韩翻译事业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出版物流入韩国,也备受韩国大众的欢迎,但是有很多作品的翻译却存在一些问题,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误导,翻译不能局限在文字上,还要对两国的文化特点,历史民俗有一定的了解,更要求翻译人员有效强的职业素质,能灵活运用各种工具手段,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引起文坛极大关注。余华的所有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几乎全部在韩国被翻译并获得好评。本论文通过对韩译余华小说的分析研究,期望对今后韩译小说的质量提高有所帮助。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本文超出纯语言的层面,结合语言与文化,较为全面分析了中韩小说翻译中的误译类型。本文以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根据,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方法来分析汉译韩文学作品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对其逐个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寻找其因为。具体分析对象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所著的小说《活着》及《弟兄》的原本和韩译本。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上述的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理论指导作用,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问题。
其他文献
语境是确定语义的重要因素。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的嬗变。认知语境对众多语言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比如:隐喻。隐喻是当代语言学和其他许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科
学位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习语的理解和运用一直是衡量和测试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标准。但习语数量众多,意义很难把握,因此习语一直是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语文词典的主要目的
学位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对世界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有生之年她的作品并未得到批评家和出版商的青睐,但在她去世后,她的诗歌却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意
学位
本研究在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论证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乃“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为哲学诠释学之核心概念,用之概括翻译主体间性,则包含以下命题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韩两国之间翻译也成为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翻译才能够传递信息、相互沟通
维多利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对当时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维多利亚妇女生活在以男女不平等为特征的时代。在19世纪,女性被定义为忠诚温顺,附属于男性的形象。社会观念也认为她
学位
从古至今,学者们一直关注着对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到昆提良的替代论,隐喻只被视为一种修辞格。理查德的互动论涉及到隐喻的认知特性。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的合著
语言学理论取向的翻译学研究因为其静态、微观、规约式的研究模式和对翻译文化属性的忽视,越来越为译学研究者诟病。得益于后结构主义的浸淫和文化转向的推动,描述翻译学作为
学位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被引进到中国,对电影翻译的需求也愈发增长。电影翻译研究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试图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电影翻译,以研究电影翻译的策略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