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论证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乃“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为哲学诠释学之核心概念,用之概括翻译主体间性,则包含以下命题:1)翻译并非译者的独语。2)主体间性包含主体的创造性与主体间(作者、译者、读者)对话的妥协性。3)翻译的过程乃各主体寻求和谐关系的过程。   为论证以上命题,本文首先将译者地位的嬗变置于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中加以考察。通过回顾译者地位在语文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三种范式中从被忽视到被夸大的嬗变,本文指出翻译研究焦点从译者主体性到译者主体间性转变的必要。本文认为,无论忽视译者还是夸大译者,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翻译不是译者的独语,而是作者、译者、读者间的和谐对话。这便是翻译的主体间性。   其次,本文介绍了主体间性与哲学诠释学的要义,旨在显豁两者之间,及两者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思想乃“视域融合”;而主体间性则强调主体间的和谐对话。本研究之所以以哲学诠释学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主体间性,乃基于以下两点原因:1)翻译中的主体间交流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前者乃是一种跨时空的不对称交流,而哲学诠释学是阐释这种非共时的距离型交流的杰出典范。2)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道出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亦即翻译的本质。   接着,本文具体论证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乃“视域融合”这一命题。本文认为翻译就是解释,就是“视域融合”。视域融合并非两种视域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融合中生成一种新视域,这突现了主体间性中主体创造性的一面。然而,主体的创造是基于其相互对话与妥协的,这种制约关系是由理解所要求的“合法偏见”,文本所具有的确定性,及“译者的公共视域”决定的。因此,翻译不但是解释,更是有限度的解释。   最后,本文选择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论与诗歌话语特征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其英译为例,佐证上述观点。本文首先概述了二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及相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建立一个比较的基点。然后从以下四个典型的方面对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1)诗歌题目的翻译;2)文化术语的翻译;3)视角的重建;4)诗意的重构。经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主体、文化、语言间存在着视域差,译者为实现理想解释度,需参照不同视域,并做出妥协。2)两位译者以不同方式建构了其各自的《诗品》,译本新视域并非原文本视域的复原,更非作者视域的再生。3)《诗品》原文虽以玄妙、晦涩著称,但其整体给人的印象却是清晰的。因此,基于译者的公共视域,二译本形成的新视域,并非完全偏离原文本视域,而是与其部分重叠。  
其他文献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
学位
电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因而,影视翻译是各国影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其中,字幕翻译是影视翻译的重
一个完整的语篇包括两部分:元语篇和主语篇。元语篇是关于语篇的语篇,它不是命题的内容,而是用来连接和组织命题,表达作者对命题的态度,并与作者进行交流。元语篇又包括篇章元语篇
于2013年4月在通辽农科院试验基地,以麦巨金为材料,研究不同喷施时期对春小麦茎秆基部形态特征、抗折力和倒伏系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喷施
出生于爱尔兰的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为艺术而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其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被认
丹尼尔·笛福和托马斯·哈代都是英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各自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和《德伯家的苔丝》中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以失足女性为
长期以来,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言语交际能力的
语境是确定语义的重要因素。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的嬗变。认知语境对众多语言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比如:隐喻。隐喻是当代语言学和其他许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科
学位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习语的理解和运用一直是衡量和测试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标准。但习语数量众多,意义很难把握,因此习语一直是学习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语文词典的主要目的
学位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对世界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有生之年她的作品并未得到批评家和出版商的青睐,但在她去世后,她的诗歌却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