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表人类新词理据探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y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文化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的涌现,促使人们创造新词,以满足表达的需求。新词从而成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新词并非全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基于当时的词汇材料,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构成的。本文在前人对构词理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对表人类新词的理据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  本文在词汇的语音,形态及语义三个方面,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人类新词的构词理据。研究发现,英汉语言中表人类新词的构成主要基于形态理据及语义理据。语音理据对构成英语新词的作用更大。复合法及派生法是构成新词的主要形态理据,其词汇理据性较高,但是新词缀的产生会削弱派生词的理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缩略法构成的新词理据差异较大。语音规则的限制会导致英语缩略词的理据弱化。而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其单个构词语素大都有理可循,因此其新词的理据性较高。借用法作为新词的另一种来源,有着较为复杂的理据解释。要理解这类新词的意义,就必须追溯其源,但是词汇的形态或语音改变可能会造成理据的丢失或产生。在英汉语言中,大量词汇受隐转喻思维的驱动,通过语义联系产生新义。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及经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义理据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隐转喻思维也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所以两者在具体构词选择上有所不同。  研究英汉新词的构词理据,不仅有助于理解英汉词汇的构成理据,而且有益于词汇教学与研究。此外,对比新词的理据特点,对于英汉语言翻译和认知思维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美国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一代”之王,并以其代表作《在路上》闻名于世。该小说为战后美国最乏味的五十年代注入了新的活力,至今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以及国内外评
指称词语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以往对于指称词语的研究多侧重于在传统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缺少对于网络语境中新兴指称词语的探索。为了补充中国网络语境中指称词语嬗
翻译过程研究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研究各种翻译问题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部分学者尝试将眼动仪应用到翻译过程研究,以此来揭示翻译认知过程。然而,关于不同翻译方向中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