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信息加工方式眼动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过程研究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研究各种翻译问题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部分学者尝试将眼动仪应用到翻译过程研究,以此来揭示翻译认知过程。然而,关于不同翻译方向中翻译认知资源分配变化的研究屈指可数。基于此背景,通过分析眼动仪、屏幕记录、反思性访谈、问卷获取的量性与质性数据,本实证研究旨在研究翻译过程中不同翻译阶段,译者在汉译英与英译汉两种不同译语方向中信息加工模式即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的差异,以揭示译者翻译任务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活动及认知资源分配,深化对翻译过程的了解。本研究属于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借用认知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对比了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在不同翻译方向中的差异,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译者在汉译英与英译汉翻译过程中进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时存在哪些差异?(2)译者在不同翻译方向中进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时存在的差异对翻译质量有何影响?(3)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译者在不同翻译方向中进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时产生差异?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学生译者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都较英译汉多,这表明译者进行汉译英翻译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从翻译的各个阶段来看,在翻译转换阶段,学生译者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都较英译汉多,但在阅读与修改阶段其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均少于英译汉。这表明译者汉译英的翻译转换阶段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而译者在英译汉过程中,阅读与修改阶段需要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2)从翻译质量来看,学生译者汉译英的质量较英译汉的质量高。整体来看,高质量组的学生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皆少于低质量组,这表明,译者译文质量的高低与其控制加工及自动化加工的多少并不成正比。从英译汉来看,高质量组在转换与修改阶段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少于低质量组,但其阅读阶段的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较多;从汉译英来看,高质量组在转换与修改阶段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少于低质量组,但其翻译转换阶段的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多于低质量组。这表明,学生译者需要分配足够的认知资源用于英译汉原文理解以及汉译英文本生成。(3)译者在不同翻译方向中进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加工时产生差异的因素除了译者双语水平差异之外,其翻译实践及态度、翻译转换不对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诗歌翻译作为翻译活动是一语言文本到另一语言文本的转换行为,同时,它又一种艺术创造。诗歌翻译的目标即通过汲取源语的异质体验完成目的语的感性体验的延伸。诗歌翻译者的工作
美国华人移民及其后裔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集中体现融合与抵斥并存之矛盾的群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既有文化的合流,又从不缺乏因撞击引起的种种问题与困扰。作为美
欧阳询对唐代书法的贡献是双重的。他的险劲书风一反温醇的二王魏晋风采,而开一代新风;另外,他对书法结构——扩大为空间研究的成就是戛戛独造的。中国书法的艺术觉醒是在东
本文对经贸英语文本进行了一些研究.笔者本科学的是经贸英语专业,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英语.由于对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对应用于经济贸易领域的英语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选
美国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一代”之王,并以其代表作《在路上》闻名于世。该小说为战后美国最乏味的五十年代注入了新的活力,至今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以及国内外评
指称词语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以往对于指称词语的研究多侧重于在传统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缺少对于网络语境中新兴指称词语的探索。为了补充中国网络语境中指称词语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