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D5维持乳腺发育以及促进基底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man8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BLBC)是约占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的15-20%,是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该亚型作为危害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缺乏靶向疗法且预后最差等特征。因此,寻找和探索针对BLBC有效的靶向疗法迫在眉睫。乳腺成体干细胞(MaSCs)是一群高度动态化的细胞群,具备促进青春期乳腺导管的生成和妊娠期乳腺导管的重塑等生理功能。同时,有研究证明该类细胞可以在恶性转化后诱导乳腺肿瘤发生。肿瘤起始细胞(TICs)也称肿瘤干细胞(CSCs),拥有与成人组织干细胞相似的干细胞样特性。基于BLBC与其它亚型相比拥有更高百分比的TICs,靶向TICs有望成为有效抑制BLBC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但是MaSCs和CSCs之间可能共享的调控机制,以及参与BLBC干细胞性状维持进而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及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一项乳腺癌基因组数据库分析研究显示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GEF)家族成员--FGD5(Faciogenital Dysplasia 5)的拷贝数扩增是乳腺癌的驱动因素和潜在治疗靶点。然而,FGD5对正常乳腺发育及BC起始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检测小鼠乳腺不同细胞群体Fgd5的蛋白及转录水平发现其在富含MaSCs细胞群中富集。乳腺上皮细胞(Mammary epithelial cells,MECs)特异性敲除FGD5导致乳腺发育期间导管形态发育延缓,干细胞数量及活性显著降低,乳腺重构能力减弱。Fgd5-Cre-ERT2;tdTomato报告小鼠谱系示踪(Genetic lineage tracing)实验揭示Fgd5阳性细胞具有产生基底(Basal MECs)和管腔(Luminal MECs)上皮细胞的MaSCs能力。敲除FGD5通过降低自发三阴性乳腺癌小鼠肿瘤起始细胞的数量和自我更新能力延缓该模型小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FGD5缺失抑制BLBC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和成球能力。机制上,FGD5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并干扰 E3 连接酶 ITCH 介导的 EGFR泛素化和降解,从而增强BLBC细胞增殖活性、侵袭能力和干性能力,同时增加BLBC的耐药性。基于FGD5-EGFR相互作用结构域筛选的一段打断该相互作用的细胞穿膜肽PER3通过促进BLBC细胞中EGFR泛素化和降解降低EGFR的表达。在体内和体外,多肽PER3具有较好的抑制基底样乳腺癌疾病进展的药效活性,并且联合化疗药增加耐药株的化疗敏感性。本课题探究FGD5调节正常乳腺发育以及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和调节机制,发现FGD5作为乳腺干细胞的标志物影响正常乳腺的发育。在BLBC中FGD5调控EGFR蛋白表达,维持乳腺癌CSCs特征,促进BLBC的发生发展。靶向FGD5研发促进EGFR降解的新多肽先导化合物抑制基底样乳腺癌疾病进程,为BLBC的靶标发现及诊治提供新策略。该研究首次证明FGD5是维持正常乳腺干细胞和肿瘤起始细胞功能的活性蛋白,为该复发难治性乳腺癌亚型的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经验。
其他文献
目的1.探索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aPRCA)的临床特征、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及预后转归。2.探索西罗莫司对难治、复发和环孢素A(CsA)不耐受的aPRCA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转归。3.探索西罗莫司在红系造血和红系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8月到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初治aPRCA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及转归,评估aPRCA不同初始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
目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是一种非浸润性囊肿性胰腺肿瘤,根据肿瘤上皮形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IPMNs异型性及恶性转化风险均很低,而高级别IPMNs不但异型性高,而且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更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同一 IPMN患者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同组织区域的基因突变,探讨肿瘤进展的分子变异模式
目的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眶距增宽症患者头颅模型的解剖标志点和三维评价指标进行测量,分析三维形态学特征,明确其畸形特点,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2.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在眶距增宽矫正术中的系统性应用。3.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倒U形眶周截骨术在矫正眶距增宽症中的适应症和优势。4.分析数字化模拟和3D打印截骨导板在眶距增宽矫正手术中的精准性,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充实理论基础。方法1.选取
背景:肝功能的修复和维持是严重肝病和肝癌患者治疗的关键,而蛋白合成功能是肝功能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其中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目前临床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主要来源是血液制品分离和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蛋白表达,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目前广泛使用的挤出式3D生物打印技术,采用明胶、海藻酸钠、HepaRG细胞悬液混合进行打印塑型,构建3D生物打印的肝脏类器官,并研究该类器官的蛋白合成
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用来辅助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1)目的: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制作了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模型分析,分析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随压迫时间的变化。方法:建立了大鼠C5节段慢性颈髓压迫模型,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
目的:脊柱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病变的有效手段。由于在手术中经常需要对脊柱施加敲击(挫伤)、撑开(牵拉)或推移(错位)等操作,有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此外脊髓血供不足也是一个危险因素。目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在术中检测到神经功能损害,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监测,但对判断脊髓损伤原因和位置指向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采用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变化模式以及组织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用于识别术中医源
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高危临床靶区(HR-CTV)及盆腔危及器官(OARs)的自动勾画模型,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使靶区勾画更为规范、统一,缩短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资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6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图像引导下近距离治疗(IGBT)的CT资料,对其HR-CTV及OARs(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进行统一的人工修改,再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审核修改
目的探索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pMRI)在前列腺癌(PCa)检出方面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术前常规MRI检查、前列腺癌根治术并病理大切片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大切片中每个病灶的直径、位置及Gleason评分。将包括T2WI、DWI及ADC在内的bpMRI与病理大切片图像进行匹配分析,当MR病灶与病理大切片所在部位(层面及象限)及形态大小相似时,认
SNORD-X通过ILF2调控T细胞活性介导食管鳞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结果显示食管癌已经成为了我国第六位高发肿瘤和第四位致死肿瘤,其中食管鳞癌是中国大陆食管癌病例的主要组织类型。食管鳞癌晚期预后差,化疗的治疗效果有限而且长期疗效不佳,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了PD-1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癌中的重点作用和巨大潜力。但临床上只有少数患者可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