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视角下的名师课例比较研究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教学理论是由国外的深度学习理论衍伸而来,我国教育研究者结合本国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致力于探索深度教学的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性发展的研究。深度教学的对立面是浅层教学,传统的知识教学只把重心放在语言符号的浅层理解,深度教学则认为,知识是具有内在结构的,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只是语言文字的静态呈现,相应的课程教学也具有对应的内在的层次,而最后实现的教育功能,也不仅限于功利性目的。学习者要实现全面发展,就需要知识、思维与情感的整合与统一,分析探究深度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课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深度教学视角下进行名师课例的比较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课例以静态的文字形式记载,同时也是一个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呈现,通过对课例的研究,可以提炼课例背后的理论支撑,发现教学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相关教学规律。与普通的课例相比,名师课例更具研究价值,从普通教师到名师,势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耕与反思总结,他们有先进的教育理论见解、具备娴熟的研读分析使用教材的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及特色风格。笔者选择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三位名师执教此课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深度教学理论,可以明晰地看到三位名师在课例中是如何体现深度教学的,同时通过分析整理其教学相同点,以此得出对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启示。本文分四章来论述:第一章是绪论,由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四部分组成;第二章是《圆明园的毁灭》及名师课例简介,主要论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文本介绍、三位名师的简介及课例简介;第三章是在深度教学视角下对名师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由教学目标的比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比较、教学方法的比较三部分组成;第四章是得出的启示,将从对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的启示,以及对教师自身素养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由“浅层”不断向“深层”发展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简单的知识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教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深层价值,强调课堂教学不仅是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应是实现学生能力与良好品德的培养,为学生寻找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打下基础。因此,“深度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这
教科书乃课堂教学之依据,然现阶段高中体育教科书使用率不高甚至很低,这需要我们反思其编写范式是否存在问题。遂本文以库恩“范式”的3个维度(科学共同体、理念、方法)贯穿全文,探究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编写范式的转换特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向,为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4套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进行历史考察发现:人教版高中体育教科书的编写范式经历了“3次转换”,
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
时空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亦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其“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时序”和“识别历史地图”,同时在2017年版的高中历史课标中也将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确定下来。历史教育界掀起了对时空观念的研究热潮,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初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千年亘古不变的优秀文化精粹。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书法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从前。现如今,虽然很多学校在课表上安排了书法课,却并未将这项教学活动落到实处。语文学科与文字书写的接触最为密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也将“书法”和“语文”紧密结合,研究“书法”并将其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是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任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教育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各国都在不断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以更好地迎接时代挑战。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要途经。不同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书写同一历史事件,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等的差异。本文选取我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和英国霍得(HODDER)版《理解现代史》(Understanding t
在以“歌咏课”“唱歌课”为实质的“科学(分工)化”音乐教育传入并实施了近百年的当今,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们开始解锁多种与自身行业相关或不相关的技能来提升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这种现象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可从这种社会大趋势中预见未来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规格与方向。在学校美育的各类课程内容中,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以其突出的综合性、丰富性、包容性、审美性与之不
利用大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乐器的探究与制作,将所开发自制乐器课程带进初中的音乐课堂,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意识和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还能丰富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初一年级开展所开发的五个自制乐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观察、记录、研究,以探讨所开发的自制乐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的可行性。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省成都市华西中学初一年级10个班的学生,
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计算思维被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生需要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响应教育部对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要求,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就应重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了信息技术学科重点关注的问题。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的智能化世界,而智能化的基础就是编程,Scratch作为图形化编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缺乏互动、互动效率不高等问题,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理论认识,分析了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成因,构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的具体策略,以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文章分四章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