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幼儿的攻击行为,它影响着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从长远的角度看还影响着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20世纪以来,人类攻击行为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都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控制、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且有益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苏州市一所普通公办幼儿园三个班级幼儿及其教师进行现场观察,收集数据。研究者根据观察表格对观察到的幼儿之间的攻击行为进行记录,及时采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将搜集到的案例运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根据本研究所做的观察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幼儿攻击行为发展的特征是:1.幼儿主动性攻击明显的地多于反应性攻击。2.幼儿在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两类攻击行为类型上存在差异。3.幼儿总体上以身体攻击为主。4.幼儿的攻击行为具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5.幼儿三个阶段的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游戏活动中,且行为持续时间集中在1-3分钟之间。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有:1.家庭氛围2.家长教育3.幼儿园课程建设4.社区及媒体5.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的特征。研究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行为选择,且家庭因素起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揭示了幼儿攻击行为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差异,并根据原始资料分析影响幼儿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一些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