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折流反应器强化CO2吸收工艺与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的大规模排放打破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灾难性问题出现。传统CO2捕集工艺存在吸收速率慢、吸收容量低、再生能耗高、设备尺寸大且传质效率低等缺陷,因此CO2捕集技术的研究关键在于引入高效吸收设备和新型CO2吸收剂。折流反应器(RZB)作为一种新型超重力设备,在旋转填充床(RPB)的基础上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和持液量,进一步提高了液相传质效率,同时简化了设备结构且易于实现多级操作,进而强化了设备的稳定性和传质性能。这些优势说明RZB在强化CO2吸收上具备较大潜力。本文提出采用RZB进行CO2吸收,以强化CO2的捕集效果。研究了RZB内气液传质性能和机理,考察了多种新型CO2吸收剂在RZB内的CO2吸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基于CO2-Na OH体系的化学吸收法研究RZB内气液有效界面面积(a),考察不同实验条件对RZB内a的影响,同时对比上、下两级RZB的a。结果表明,a随着Na OH溶液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当Na OH溶液浓度达到3 mol/L时,Ha计算值>3,此时CO2吸收反应满足拟一级快速反应的前提条件,故选取3 mol/L Na OH溶液为测量RZB内a的实验体系。气体流量、RZB转子转速以及液体流量上升,a增加,且上级RZB的a大于下级RZB。建立了RZB中a的经验关联式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有较好的吻合度,误差在15%内。(2)通过建立RZB中Na OH溶液吸收CO2的传质机理数学模型,定量描述RZB中的气液传质过程。不同实验条件下传质机理模型计算的总气相体积传质系数(KGa)与实验值吻合较好。KGa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偏差基本小于10%,表明该模型对RZB中CO2吸收过程的传质系数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可用于预测不同操作条件对RZB中KGa的影响。(3)分别以哌嗪(PZ)和1-甲基哌嗪(1-MPZ)作为促进剂强化二乙烯三胺(DETA)对CO2的吸收效果,研究了RZB中混合有机胺溶液吸收CO2过程的CO2吸收效果和传质行为,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RZB内CO2吸收率、KGa和传质单元高度(HTU)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Z和1-MPZ都是有效的CO2吸收促进剂,其中PZ表现出更好的促进CO2吸收性能。CO2吸收率随促进剂浓度、贫液流量和转子转速的增加而增加。相对于一级RZB,二级RZB显著提高了RZB的CO2吸收性能。在DETA+PZ体系中,RZB的CO2吸收性能与丝网填料RPB相比具备优势,同时RZB缩小了转子体积和吸收剂消耗。采用DETA+PZ体系的CO2吸收效率和KGa分别达到99.3%和7.43 kmol/k Pa m~3 h。(4)研究了RZB强化二乙胺基乙醇(DEEA)+DETA相变吸附剂吸收CO2的过程,考察了相变吸收剂组成对吸收剂相分离现象和CO2吸收性能的影响,探索了不同操作条件下KGa和CO2吸收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EEA+DETA相变吸收剂富液中97%以上的CO2集中在下层。与其他组分相比,4 mol/L DEEA+1 mol/L DETA和3.5 mol/L DEEA+1.5mol/L DETA溶液的下层富液体积更小。RZB中3.5 mol/L DEEA+1.5mol/L DETA溶液的KGa和CO2吸收率分别达到4.82 kmol/k Pa m~3 h和98.7%,与5 mol/L乙醇胺溶液相比优势明显。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RZB内的KGa和CO2吸收率进行预测,误差基本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40%和1.71%。RZB相较于湿壁塔具有更高的传质效率。基于CO2吸收实验和13C NMR检测,分析了DEEA+DETA溶液吸收CO2的相分离机理。(5)在RZB内利用水相(碳酸钾(K2CO3)+PZ)和有机相(环己烷或正庚烷)的混合吸收剂进行CO2吸收,考察RZB内不同实验条件对CO2吸收时CO2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水相中PZ浓度有助于提高CO2的吸收率。两种有机相均可以促进K2CO3+PZ吸收剂的CO2吸收率,其中环己烷的促进效果优于正庚烷。CO2吸收率随液体流量和转子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且K2CO3+PZ+环己烷溶液的CO2吸收率可达到93.2%。通过拟合实验数据,建立了RZB内气-液-液三相体系的CO2吸收率经验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有良好的吻合度,偏差基本在15%以内。
其他文献
在跨时空-多相流的典型化工复杂系统中,工业实践通常表现为“宏观可解决而微观认识不清”,纳微尺度的传递/反应规律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科学与仪器科学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化学工程已迎来从宏观的反应器-单元(液滴/气泡/颗粒)水平向微观的分子-原子水平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研究尺寸的不断减小,表界面作用的贡献占比越来越高,因此在纳微尺度的传递/反应规律的研究中界面相关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有鉴于此
学位
能源短缺以及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巨量碳排放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两项关键问题。燃料电池和二氧化碳电转化等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可行手段,前者是从能源消耗处有效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后者是从环境排放处实现全球碳平衡。而氧气还原反应(ORR)与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是这两种转化技术分别涉及的核心半反应。目前ORR仍旧依赖于Pt基材料,但是由于贵金属Pt的稀有性和贵重性严重阻碍了燃料电池
学位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实现化工生产的基本保证,为平衡化工产业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所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环境污染控制化学与工业学科方向。清洁能源的研发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是平衡化工生产以及生活需求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对清洁能源转换装置中电催化剂的研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中环境污染控制化学与工业方向的分支。清洁能源转换装置的开发源于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受不可控的自然因素限制,这对此类清洁
学位
二氧化硫(SO2)是公认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会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等疾病,也是造成酸雨,雾霾等重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控制SO2的排放,各种脱硫工艺技术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硫工艺存在废弃物处理或吸收剂挥发等问题,在实现SO2脱除的同时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绝大多数工业化应用的脱硫技术无法实现硫资源的回收利用。随着环境标准的逐渐提高,SO2的限排指标也日益严格,发展绿色高
学位
【目的】松材线虫在我国主要以松墨天牛和云杉花墨天牛为传播媒介,感染林木后常导致森林毁灭性破坏。预测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不仅对森林保护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关乎我国生态安全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法】本文基于川西理县24个云杉花墨天牛和55个枯死松树(云杉花墨天牛羽化前载体)地理分布点以及20个生物与非生物因子数据,利用GIS分析工具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该县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和枯死松
期刊
氮氧化物(NOx)的控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氢气选择性催化还原(H2-SCR)具有低温活性好、产物清洁无污染等诸多优势,应用价值巨大,发展前景广阔。Pt基和Pd基催化剂在H2-SCR反应中均有良好的活性。论文首先对Pt基催化剂进行研究,在Pt/TiO2上掺杂贵金属Ir,制备了Pt-Ir/TiO2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Ir对Pt/TiO2的促进机制。为了与Pt基催化剂进行比较,继而研究了Pd基催化剂在H
学位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势在必行。而可再生能源面临着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其有效利用离不开高效储能装置系统的发展。在诸多储能体系中,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装置。但锂储量有限且价格高昂,我国锂资源较为匮乏,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储能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同时,随着人们对高倍率电池需求的倍增,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在新能源的发展上。氢能因具有原料广泛,热值大、产物清洁等多种优点而备受青睐。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方法是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利用关键。电解水制氢有着环保安全的特点,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电解水制氢存在阳极电位较高、副产物氧气市场价值较低等问题,造成制氢过程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将电解水制氢
学位
发展高效催化剂是针对化石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有效举措。研究发现,从纳米尺度到亚纳米尺度到单原子尺度,不断降低催化剂的粒径尺寸对于目标反应会展现出不同的催化行为,有可能实现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升高。单原子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负载型催化剂,其不仅能够最大化金属原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地暴露出催化位点,而且独特的配位环境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电子结构性质和金属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些特异
学位
在腐蚀控制工程中,金属的防护涂层常常会因其中微缺陷的存在而造成整个防护体系耐蚀性的削弱,为结构件或装备的正常服役带来安全隐患。微弧氧化技术被誉为最有前景的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之一,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微缺陷诱发微弧氧化膜层提前失效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中微缺陷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为微弧氧化镁合金材料的质量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