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1919-1949)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戏剧家。从五四时期开始,萧伯纳的戏剧作品就受到中国诸多新知识分子的关注,多部作品被相继译入中国。1919年-1949年间,萧伯纳已有15部戏剧作品被译入中国。纵观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传播,翻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学界对于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却并不系统。因此,本论文将以萧伯纳戏剧的中译本(1919-1949)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译介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勒菲弗尔“赞助人体系”的理论,尝试从文本之外的时代语境和文本内部层面出发,考察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现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萧伯纳戏剧的翻译历程并介绍其翻译群体。萧伯纳戏剧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1919-1949)经历了由萌芽到繁荣的阶段。从萧氏中译本的出版情况来看,我国对于萧剧的接受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此外,与萧伯纳戏剧的中译本数量相比,翻译群体远多于译本数量,且多数译者们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第二部分: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出发,讨论时代语境对萧伯纳戏剧翻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内对其戏剧作品的接受特点。从作品的出版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时代语境不仅限制了国内对萧伯纳剧本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对其剧作的接受情况。学界对萧伯纳戏剧的接受经历了从“为人生”向“为艺术”的转变。第三部分:从微观的文学内部出发,探讨译者的翻译特点。一方面,从萧伯纳戏剧翻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译本的语言风格可以发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限制着译者们翻译策略的选择;另一方面,从萧伯纳戏剧翻译的节译、误译和编译又可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充分发挥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对文本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写和干预。第四部分:主要考察萧伯纳戏剧的翻译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读者和观众两大群体分析萧伯纳戏剧的翻译在中国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茅盾、陈瘦竹、丁西林、汪优游等作家都曾受到其影响。就戏剧演出而言,虽然萧伯纳的戏剧在中国首次上演就惨遭失败,但这次经历对现代戏剧的转型和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所以,时代语境从外部影响着国内对萧伯纳戏剧的翻译、选择和接受,译者的翻译策略则从内部决定着读者的接受程度。
其他文献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诗歌蕴含着比较超前的元素意象与文化内涵,其诗歌作品一直是现当代文学关注、研究的对象,但少有人关注以海子诗歌作词的歌曲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子有一定数量的诗作被谱曲传唱,诗歌内部丰富的阐释空间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可能,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年代,诗歌到歌曲身份的转变也是海子诗歌得到时代认同的一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神经动力学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最优控制、压缩感知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神经动力学算法的优势在于并行信息处理和硬件的可实现性,被大量国内外学者用于研究优化问题。压缩感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压缩感知是一种不受Nyquist采样定理制约的信号采样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固定时间稳定的神经动力学算法在非线性投影方程和压缩感知中的应用。(1)针对求解一种广义非线性
蜘蛛丝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受限于蜘蛛极强的领地意识和同类相食的天性,蜘蛛无法像蚕一样进行大规模饲养。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人工仿制出性能接近蜘蛛丝的纤维。其中将蜘蛛丝蛋白基因转至家蚕的体内,以使该蚕种能够吐出含有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这一方法最具开发潜力。而目前对此类含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对其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性能。很少有研究者能
近年来,在全球“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市场背景的推动下,以模拟人类视觉实现物体识别、目标跟踪、目标检测等任务的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其涵盖了军事、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等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拍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机器视觉方案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通过无人机和相机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进而实现即时高效的诸如目标识别、检测等
研究背景近年来,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现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不孕不育症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症不仅对备孕夫妇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也成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为解决不孕不育及生殖问题的关键,但随之而来的相关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辅助生殖技术涉及到的安
台湾现代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集《秋叶》因饱受争议的主题内容而受到关注,作者苦心经营的小说形式却未能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欧阳子着眼于主人公的觉悟历程,使文本贯穿内心意识的流动及主观臆断,同时通过冷静的笔触以求暂时蒙过读者,最终使部分叙述表现出与事件全貌的冲突。这是欧阳子小说的叙事风格,同时也是不可靠叙述的典型特征。欧阳子的小说可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两种模式。在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往
林泠作为台湾现代诗坛中重要女诗人之一,同时也被大陆学者古继堂冠以“爱国女诗人”的称号,然而无论在台湾诗坛还是大陆诗坛,她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关于林泠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整体风格的抒情特征以及单一诗作的评价赏析上,少有探讨林泠与国族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诗人迁台后产生的疏离感入手,以林泠分别于1982年和2003年出版的两本诗集以及诗人早年散落在各个诗刊且未收录于个人诗集的诗歌为对象,分析诗中意象与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PD的增长速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位居第一。在全球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这一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大的需求,其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紧迫性。PD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其症状不仅有运动障碍,也有非运动症状。近年来,随着PD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PD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为止,PD的病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微孢子虫感染经济昆虫(家蚕、蜜蜂)、水产动物(鱼、虾),会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9个属的17种微孢子虫能感染人类特别是免疫缺陷人群。微孢子的生活史一般分为感染期、增殖期和孢子形成期。微孢子虫具有独特的侵染方式,环境刺激下,孢子被激活,其孢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病原真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几乎能感染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第一种被报道的微孢子虫是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距今已经150多年的历史。其感染家蚕后能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导致后代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蚕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完成了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