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微粒子虫遗传操作体系的优化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an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病原真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几乎能感染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第一种被报道的微孢子虫是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距今已经150多年的历史。其感染家蚕后能够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导致后代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了蚕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完成了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家蚕微粒子虫等多种微孢子虫的全基因组测序。微孢子虫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了,深入研究微孢子虫的基因功能尤为重要。目前,微孢子虫基因功能的研究只能通过同源性分析预测基因功能以及体外实验研究,缺乏体内研究证据。并且微粒子虫的大部分基因与其它生物几乎没有同源性,我们无法对其研究。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遗传操作体系,极大的限制了对家蚕微粒子虫的研究,导致了微粒子虫研究瓶颈。因此亟需建立有效的家蚕微粒子虫遗传操作体系。而此系统的瓶颈之一在于缺少可用的转化子筛选药物与特异的筛选标记,这极大的限制了其遗传操作系统的效率。因此,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外源基因的转染方法、优化转基因载体元件和建立高效的药物筛选富集系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对遗传操作体系进行优化,为建立高效的遗传操作体系奠定基础,提供新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微粒子虫外源基因转染方法及时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选用家蚕肌动蛋白A3基因启动子,结合带有piggyBac转座子的载体,构建了pBac-[IE2-HK]-[A3-EGFP]载体。并制备了不同N/P值的HTCC/pDNA复合物,确定制备复合体的配方,并探索了季铵化壳聚糖(HTCC)介导转染家蚕微粒子虫的方法。随后利用脂质体法和HTCC法分别进行转染,将质粒导入家蚕微粒子虫成熟孢子中,添至宿主细胞中进行培养,在转染9天后两种方法都观察到了发出绿色荧光的孢子。分别采用脂质法和HTCC法,在不同的时期对感染家蚕微粒子虫的宿主细胞进行转染,发现脂质体转染组,在感染0 h和12 h观察到了绿色荧光孢子,HTCC转染组均未观察到绿色荧光孢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家蚕微粒子虫成熟孢子,导入外源基因是可行的,转染最佳时期为微粒子虫侵染细胞后0 h-12 h内;HTCC法转染感染家蚕微粒子虫的宿主细胞的最佳时期仍不确定,且现阶段转染家蚕微粒子虫成熟孢子的效果不稳定。2.家蚕微粒子虫转化子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为了便于从数量庞大的家蚕微粒子虫中快速筛选富集到转化子,本研究建立了药物筛选富集系统。实验室前期对巴龙霉素、多菌灵等药物进行了筛选,但没有获得能有效抑制家蚕微粒子虫增殖并能筛选出转化子的药物。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根据微孢子虫胞内寄生的特点,初步选择了红霉素(Erythromycin)、土霉素(Oxytetracycline)、壮观霉素(Spectinomycin)、G418(G418 sulfate)、硫链丝菌素(Thiostrepton)、潮霉素(Hygromycin B)、烟曲霉素(Fumagillin)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设计了不同浓度梯度进行了宿主细胞毒性评估,确定了最大安全浓度,并且评估了它们抑制微孢子虫增殖的能力。最终结果表明G418、壮观霉素和烟曲霉素在可用浓度范围内,能够有效抑制家蚕微粒子虫增殖。随后分别构建了含有对应抗性基因的三种转基因载体,对家蚕微粒子虫转染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药物筛选培养。通过qPCR检测抗性基因的表达量以及家蚕微粒子虫β-tubulin基因的表达量来评估突变体的筛选效果,发现烟曲霉素可用于筛选转化子。以上研究结果首次表明,来自酵母菌的甲硫氨酸氨肽酶I(MAPI)基因可以作为家蚕微粒子虫遗传操作体系的抗性基因,并可以利用烟曲霉素作为筛选药物来筛选转化子。3.家蚕微粒子虫转基因载体元件优化为了优化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便于后续显微观察和药物筛选,对转基因载体元件进行优化。我们选择可以编码荧光强度更高的荧光蛋白基因(mNeonGreen)作为报告基因,以此来增强转化子的荧光强度。并结合实验室前期所得的家蚕微粒子虫侵染家蚕中肠早期的转录组数据,选定了10个家蚕微粒子虫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通过qPCR确证出了其中4个表达量相对较高的基因。根据家蚕微粒子虫基因组数据库信息,对4个基因以及后期表达量极高的极管蛋白2,3的上游调控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启动子序列,并分别克隆其启动子序列用于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随后,构建了六个含有不同启动子的mNG荧光蛋白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将载体导入受体中。结果显示,目的基因有转录,但未能观察到绿色荧光的家蚕微粒子,后续研究将进一步筛选其他适用的强启动子。
其他文献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其分生孢子为圆形,菌落颜色一般为白色,可制作成真菌孢子制剂用于害虫防治。体壁穿透是球孢白僵菌侵染昆虫的主要途径。昆虫体壁主要由蛋白质和几丁质组成,蛋白质占大多数并且将几丁质包裹在内。在球孢白僵菌侵染昆虫的过程中蛋白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丝氨酸蛋白酶枯草芽杆菌类蛋白酶Pr1和胰蛋白酶类Pr2对昆虫表皮具有降解作用。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诗歌蕴含着比较超前的元素意象与文化内涵,其诗歌作品一直是现当代文学关注、研究的对象,但少有人关注以海子诗歌作词的歌曲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子有一定数量的诗作被谱曲传唱,诗歌内部丰富的阐释空间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可能,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年代,诗歌到歌曲身份的转变也是海子诗歌得到时代认同的一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神经动力学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最优控制、压缩感知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神经动力学算法的优势在于并行信息处理和硬件的可实现性,被大量国内外学者用于研究优化问题。压缩感知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压缩感知是一种不受Nyquist采样定理制约的信号采样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固定时间稳定的神经动力学算法在非线性投影方程和压缩感知中的应用。(1)针对求解一种广义非线性
蜘蛛丝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受限于蜘蛛极强的领地意识和同类相食的天性,蜘蛛无法像蚕一样进行大规模饲养。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人工仿制出性能接近蜘蛛丝的纤维。其中将蜘蛛丝蛋白基因转至家蚕的体内,以使该蚕种能够吐出含有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这一方法最具开发潜力。而目前对此类含蜘蛛丝蛋白的新型蚕丝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对其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机械性能。很少有研究者能
近年来,在全球“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市场背景的推动下,以模拟人类视觉实现物体识别、目标跟踪、目标检测等任务的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其涵盖了军事、医药、工业、航空航天等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拍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机器视觉方案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通过无人机和相机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进而实现即时高效的诸如目标识别、检测等
研究背景近年来,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现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不孕不育症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症不仅对备孕夫妇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也成为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成为解决不孕不育及生殖问题的关键,但随之而来的相关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辅助生殖技术涉及到的安
台湾现代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集《秋叶》因饱受争议的主题内容而受到关注,作者苦心经营的小说形式却未能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欧阳子着眼于主人公的觉悟历程,使文本贯穿内心意识的流动及主观臆断,同时通过冷静的笔触以求暂时蒙过读者,最终使部分叙述表现出与事件全貌的冲突。这是欧阳子小说的叙事风格,同时也是不可靠叙述的典型特征。欧阳子的小说可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两种模式。在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往
林泠作为台湾现代诗坛中重要女诗人之一,同时也被大陆学者古继堂冠以“爱国女诗人”的称号,然而无论在台湾诗坛还是大陆诗坛,她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关于林泠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整体风格的抒情特征以及单一诗作的评价赏析上,少有探讨林泠与国族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诗人迁台后产生的疏离感入手,以林泠分别于1982年和2003年出版的两本诗集以及诗人早年散落在各个诗刊且未收录于个人诗集的诗歌为对象,分析诗中意象与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PD的增长速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位居第一。在全球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这一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大的需求,其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紧迫性。PD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其症状不仅有运动障碍,也有非运动症状。近年来,随着PD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PD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为止,PD的病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微孢子虫感染经济昆虫(家蚕、蜜蜂)、水产动物(鱼、虾),会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9个属的17种微孢子虫能感染人类特别是免疫缺陷人群。微孢子的生活史一般分为感染期、增殖期和孢子形成期。微孢子虫具有独特的侵染方式,环境刺激下,孢子被激活,其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