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技术在吸毒者脉象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数据库技术和大容量存储器等硬件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收集数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传统数据分析技术在应对新型数据集提出的挑战时存在种种局限性,而数据挖掘技术突破了这些局限。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诊断数据量的激增,需要结合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有潜在意义的知识。吸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致使人体其他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根据中医诊断学理论,脉象信号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心血管系统等生理病理信息,对人体重要信息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以在重庆戒毒所采集的15例健康正常人和15例海洛因吸毒者脉象信号的实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选用SAS/EM数据挖掘工具,建立C4.5决策树和LM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脉象信号进行识别。为更好地从大量冗杂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知识,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小波变换在时频域具有良好的局域化特性,非常适合脉象这种非平稳信号的分析。除了采用时域信号作为特征输入,进行两种脉象信号的初步划分,本文还采用以db4为小波的Mallat多分辨率算法,对30例脉象信号进行三层分解提取细节系数作为第二类特征输入,从而达到数据转换目的,为进一步的分类作准备。C4.5决策树方法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挖掘方法,它形式简单,分类速度快,可以较好地解决小样本的学习问题。本文建立了C4.5决策树分类器对吸毒者进行检测识别,它以信息增益率进行属性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当以时间域属性作为特征参量,输入C4.5决策树模型时,识别率达到93.3%。当选用提取的各层细节系数作为特征输入时,最优识别率为93.3%,虽识别率一致,但提高了稳定性。BP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高的容错性和可靠性,其自组织性和自适应学习能力大大放松了传统识别方法所需的约束条件,非常适合用于研究生物医学信号。为进一步提高分类性能,本文还着重研究了Levenberg-Marquardt BP算法,并建立单隐层(H1)和双隐层(H2)的BP网络分类模型。将第三层细节系数作为特征参量,分别训练和测试单隐层BP网络(H1)和双隐层BP网络(H2),实验结果表明:H1和H2分类准确率均为96.67%,但H1的平均误差较低。最后,本文对几种方法在ROC曲线下面积、误判率、可解释性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得出:以提取的第三层细节系数作为特征向量,选用单隐层LMBP网络模型分类时,识别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飞速发展,无线网络正向提供高速率服务方向演进。成倍增长的数据业务和随时随地接入的需求使得网络设施需求急剧扩大,而如何减少移动网络的能耗已经成为一个
目前,在图像监视系统领域,有线方式的图像监视系统较为普遍,但对于地理位置偏远、设备分布广泛、无人值守等数据不易采集的场所,有线图像监视方式受到物理布线的限制而显得有心无
摘要:LTE (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是目前国际化标准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因此对LTE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
基于中继的相干通信系统由于在空间分集和增强覆盖方面能带来巨大优势,因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针对中继网络的一些应用,要求中继网络能有完美的同步和信道估计技术,
近年来,物理层服务融合(PHY-SI)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已经受到了很高关注。这项技术在物理层上将多播服务与保密服务合并成为一种集成的服务,以实现单次的通信传输。与传统的基
  网络编码理论在网络通信领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可提高现有网络的吞吐量,还可改善网络的可靠性和抗攻击能力。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 Internet 的普遍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受到很大重视。配电网自动化的核心是馈线自动化(Feeder Automation FA),馈线自动化的基础单元则是馈线自动化现场装置(FTU)。FTU作为馈线自动化系统的最底层,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FTU的性能研究,对提高我国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馈线自动化系统及馈线远方终端的工作原理和FT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及软件的发展,可以很容易地伪造和篡改图像而不留下任何痕迹。那些肉眼很难分辨出的篡改图像,给新闻界、政治界、法律界、科学界和金融界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近年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具有:①唯一实现全球无缝覆盖;②提供基于IP组网和较大的带宽服务;③为用户传输视频、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功能,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
近年来互联网络与无线通信蓬勃发展,网络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据安全传输更显现出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通信传输中的安全性是一个永恒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