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cham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的首要目的,是还原馆阁制度及其文化内涵下的中央士大夫文学,修正文学史上相对传统、保守、体现权力意志的僵化形象。避免文学主流被文学史叙述边缘化,还原其应有的文学地位;避免作家作品被文学史概念模式化,强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文学元素的流动,进而挖掘其多维度的文学意义。第一章重点论述明代翰林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考察国家如何通过翰林院的职掌,来有效地掌控中央文学权力。首先,介绍翰林院作为中央文化机构的诸多职能,强调政治空间中的应用型文学,从而将文学纳入政府体制的范畴。主要表现为规范诏诰表笺的格式,推进行政公文改革;借经筵、顾问二事,塑造帝王的文学观念,引导帝王的文学旨趣;主持两京乡试及会试,矫正中央科场文风,形成由上及下的普泛影响;通过《元史》、《实录》的编纂,掌握历史话语权,明确官方文学态度,为作家的文学行为定论。其次,介绍翰林官员作为文学侍从的诸多职掌,探讨政治空间中应制型文学的泛文化功用。根据创作主动性的差异,分应制、进呈两大类型,论述各自的功能、心态及历时发展变化;根据制度背景的差异,分朝贡献纳、祥瑞呈报、节候赐观、扈从游幸、礼制仪用、启导规诫六种类型,详细考察各类主题的创作情况和文化意义,以及非馆阁文人对这一非职掌范围内的文学形态的态度。最后,介绍翰林院的文风导向功能,突出馆阁内部诗文体式的“正”与“变”,强调“台阁体”、“馆阁体”、“翰林体”三者的细微区别,介绍万历以后翰林官员发起的“文归馆阁”运动。又以馆阁博洽学风为例,挖掘其丰富内涵,探讨馆阁、山林两种不同源的学术风气是如何互动的。第二章重点论述明代庶吉士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考察国家如何通过庶吉士的培养,在翰林院基层建立一套官方文学标准。首先,介绍庶吉士馆选制度,挖掘其中潜在的文学元素及影响。作为政治家与文学家共有的荣耀之路,新科进士对馆选一事趋之若鹜,体现出强烈的翰林情结。由此产生馆阁认同感,而对非正统出身的“野翰林”和贬外自放的“谪翰林”持明显的文学非我态度。其次,明代庶吉士教习先后以《文章正宗》、《唐音》、《唐诗正声》为范本,对馆阁文章学、诗学传统的巩固和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教习权力掌控者的阁师与馆师,也从士大夫修养、知识结构、泛文学、纯文学四个层面对当科庶吉士进行导正,其个人作用不容忽视。最后,庶吉士教习过程中的阁试和馆课,专习古文辞、唐诗,与科举制度的八股文体系迥然有异。通过不同文章体类的学习,为官方文学作文体功能上的区分和定位;通过不同诗歌套式的学习,从帝王、政治、文学三个层面依次规范,以确立标准化的官方文学思想及风格。而在馆阁之外,整个社会对庶吉士馆课的真实看法,以及它是否存在文学史价值,也有必然作一考察。第三章以同馆、同曹、同年、同乡为四条主线,以线代面,考察明代三百年来京城的士大夫诗文集会活动,提出明代馆阁、郎署、山林三层文学结构的理论。首先,对明代馆阁雅集的发生场景作政治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上的区别,并根据制度背景分为斋宿唱和、宿直唱和、院闱唱和、史馆唱和、到任赋诗、例赠赋诗、节会唱和、赏花题咏、瀛洲雅会九种类型,透过京城诗会的大环境变化,来看明代馆阁作家的身份转化与文柄旁落。其次,考察明代郎署机构的文学发生环境,勾勒出成化以后逐步形成的刑部文学传统。以两京郎署诗会的发展为线索,描绘出一个文学权力不断分化、文学重心阶段性下落的动态过程。借郎署诗会的去馆阁化,表现馆阁与郎署的互动,借南曹诗会的去政治化,表现郎署与城市、山林的互动。然后,考察明代京师同年会的制度背景,勾勒出明代同年会的举办流程,再现当时官员们的宴会唱和场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作家之间的同年身份对明代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分别介绍同乡会的常态模式和特殊模式,并以安福、苏州两个京城同乡会为个案,展现地域文学对中央士大夫文学的上行冲击,再结合馆阁及地方上的耆老会传统,反映中央士大夫文学对地域文学的下行渗透。第四章选取辞赋、四六文、箴体、连珠、乐章体词曲五种纯文学的文体样式,考察它们在明代馆阁背景下的历时发展趋势。既在“政”、“道”思维模式下固守儒家文学本位,又展现出多方面的功能创新特征。首先,以明代馆阁赋为例,探究政治空间中士大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书写,与一般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不同,特别是“文以载道”的观念,如何以馆阁文体为中介,建构起多层次的官方文学秩序。其次,馆阁应用文学、应制文学的兴衰,对明代四六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馆阁四六曾因明初公文改革的去骈策略而销声匿迹,又因嘉靖年间的青词风气而率先崛起,进而通过对其它文体的侵蚀,逐步向社会下层及私人空间拓展。然后,以箴体、连珠二种规诫类文体为个案,考察馆阁文体中传统规谏功能的本位固守及变异,以及在非馆阁思维影响下所产生的功能突破及私人化倾向。最后,从礼乐制度切入,结合礼部、翰林院等中央文化机构的职掌,考察明代各类官方礼仪中乐章、乐歌的创作及文体变化,重现乐章这一被忽略的文学样式在明代的发展历程,进而探讨其对宋元以来兴起的词、曲等俗文学文体的借鉴与改造意义。
其他文献
22Mn B5是一种高强钢材料,由22Mn B5加工的矩形管应用于客车车身骨架中,可以在保证汽车安全强度的同时显著减轻其重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随着矩形管弯曲半径逐渐减小,管材
"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几乎已成为法律研习者、法律实践者最耳熟能详的话语,也是有关裁判功能最基础的共识,但何种裁判才能真正地实现正义?法官在裁判时应如何适用法律?面
中国同宗民歌是民族音乐传承方式的又一典型产物 ,每种同宗民歌虽然有着共同的“母体”基础 ,但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地方特色。本文从同宗民歌的定义、种类、旋法、调式、节
本文利用多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技术在高速钢和硬质合金基体上制备了不同基体偏压和氮气分压的AlCrTiSiN/AlCrN涂层,利用XRD、XPS、EDS、SEM、纳米压痕、划痕法等
汽车覆盖件淬硬钢模具的铣削加工技术反映了汽车模具制造的水平,是汽车制造业主要发展和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模具尺寸大,通常由多种淬硬钢材料拼接而成,因此,在铣削加工
本文采用B?hr DIL805A/D高精度差分膨胀仪,研究了BT25两相钛合金连续加热过程中的相变动力学,热变形对合金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影响和热压缩流变行为。修正了形变绝热效应带来
在传统的铝合金熔焊过程中,较大的比热和线膨胀系数使焊接能量损失大,极易产生氧化膜夹渣、焊接变形和裂纹;钛合金在加工时容易产生回弹现象,传统的加工过程不易满足高精度高
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是导航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是对接收机的抗干扰性能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目前卫星导航接收机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抗干扰性能评
介绍了氧传感器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和检修。
本文围绕“真善美”这一主题,运用东方哲学,在“直觉”思维的声乐教学、“美”与“善”的源头、“真善美”之于“人”和人类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与研究。为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