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羔性状是绵羊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双羔因其高成活率和良好的羔羊体况,一度被视为绵羊生产中理想的产羔性状。双羔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绵羊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然而,双羔性状的遗传基础及机理尚不清楚,为了筛选有效的双羔性状分子标记,探索绵羊产羔性状的遗传机理。本研究以蒙古羊(单胎母羊和双胎母羊)、无角陶赛特羊(单胎母羊和双胎母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母羊)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产羔性状的3个绵羊品种在繁殖周期不同时期(乏情期、发情周期第1 d、发情周期第11 d):1)外周血液中生殖激素的差异;2)卵巢和性腺轴上各组织中BMPR-IB、GDF9和RXRG 3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其变化规律;3)卵巢组织中的BMPR-IB、GDF9和RXRG蛋白表达差异;并检测和分析3个绵羊品种的BMPR-IB、GDF9和RXRG 3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及其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3个绵羊品种7种繁殖激素分泌各具特征,无角陶赛特羊母羊3个时期所有激素浓度均高于蒙古羊母羊。除FSH和T品种间,MT和PRL在蒙古羊单、双羔间出现了差异外,其余激素分泌模式基本一致;乏情期PRL、MT、LH和FSH的分泌水平从单羔、双羔到多羔母羊间呈递增性分泌,且差异显著(P<0.05)。在发情期第1 d,各激素分泌水平和产羔性状关系没有在品种间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在品种内有一定的相关和相似性。双羔蒙古羊母羊的PRL,LH,PROG和FSH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蒙古羊单羔母羊,但MT显著低于单羔母羊;无角陶赛特羊双羔母羊的PROG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无角陶赛特羊单羔母羊,但T显著低于单羔母羊。在发情周期第11 d,蒙古羊双羔母羊的LH、PROG和FSH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蒙古羊单羔母羊,而T显著低于单羔母羊;无角陶赛特羊双羔母羊的PRL分泌也显著高于无角陶赛特羊单羔母羊。(2)3个绵羊品种不同繁殖状态下各候选基因表达规律表明:蒙古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在乏情期GDF9和RXRG基因mRNA表达规律相同(卵巢>垂体>下丘脑),但和BMPR-IB基因的不同。小尾寒羊3个候选基因有其特异的相同模式。而在发情期第1 d和第11 d均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表达量和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BMPR-IB基因在乏情期蒙古羊和无角陶赛特羊的垂体、无角陶赛特羊下丘脑和蒙古羊卵巢,以及发情期第1 d蒙古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垂体,双羔母羊的表达量均大于单羔母羊;GDF9基因表达量在乏情期垂体和下丘脑均是单羔母羊大于双羔母羊,但卵巢上不同品种表达量不一致;蒙古羊RXRG基因表达量除乏情期卵巢双羔母羊大于单羔母羊外,其余各时期均是单羔母羊大于双羔母羊,而无角陶赛特羊RXRG基因在发情周期第1 d卵巢和垂体、发情周期第11 d卵巢均是双羔母羊大于单羔母羊。(3)基于差异蛋白电泳分离技术,结合质谱结果,研究发现卵巢BMPR-IB蛋白表达量在乏情期、发情周期第1 d及11 d,除乏情期蒙古羊单羔未检测到外,3个品种中其均是随产羔数的增多,表达量增大;GDF9蛋白表达量在检测到的时期也表现为随产羔数递增的规律。暗示BMPR-IB和GDF9蛋白对卵巢的发育与排卵的积极作用。未检测RXRG蛋白的差异,只在乏情期检测到retinoic acid receptor RXR-beta白蛋存在差异,蒙古羊双羔大于小尾寒羊多羔,而陶塞特单羔小于小尾寒羊多羔,但差异不显著。(4)BMPR-IB、GDF9和RXRG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3个候选基因序列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疏水性、跨膜结构等预测分析了其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为下一步更准确的基因候选提供了依据;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性的关联分析表明,GDF9基因上,检测了蒙古羊G4(G721A)、G549C、T640A和C694T4个与双羔相关的突变位点。BMPR-IB基因只在小尾寒羊上检测到了FecB突变,在蒙古羊和无角陶赛特羊上检测到了C1113A突变。发现了第597bp位点的品种间差异:小尾寒羊全为A,无角陶赛特羊全为G,蒙古羊A和G都有。在蒙古羊单羔和无角陶赛特羊单羔中检测到了T864C突变。初步筛选到的这些突变位点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标记,但需要在群体水平上进一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