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的患者惠及情况及患者癌症相关医药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总结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更为公平、高效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创新抗癌药物公共保障政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基于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的真实世界医保支付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的患者惠及情况及患者癌症相关医药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总结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更为公平、高效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创新抗癌药物公共保障政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基于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的真实世界医保支付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为目标疾病,以相对应的通过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纳入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的创新抗癌药物为例,对采用目标药物治疗患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布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对采用目标药物启动治疗的患者人数纵向数据进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测量纳入医保政策实施前后的水平和趋势变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采用目标药物治疗的患者癌症相关诊疗医药费用个人实际自付比例的影响因素。通过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政策背景及地方医保政策,了解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在研究地区的落实进展。对中央和地方医保政策制定者、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药企管理者以及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在研究地区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基于医保支付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抗肺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实施前,只有极少数肺癌患者采用目标药物维持治疗;政策实施当月,采用目标药物启动维持治疗的肺癌患者人数显著增加了 26人(95%CI:14~37,P<0.01);政策实施后,采用目标药物启动维持治疗的肺癌患者人数保持显著增长趋势(P<0.01)。控制其他条件后,“享受公务员补助的机关事业单位”参保患者采用目标药物维持治疗直至进展的肺癌相关诊疗医药费用患者个人实际自付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单位类型的患者(P<0.01),比“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患者低76%(95%CI:59%~91%,P<0.01);“退休”患者采用目标药物维持治疗直至进展的肺癌相关诊疗医药费用个人实际自付比例比“正规就业在职”患者低22%(95%CI:-37%~-7%,P<0.01)。创新抗乳腺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实施前,采用目标药物启动治疗的乳腺癌目标患者人数保持平稳;政策实施当月,采用目标药物启动治疗的乳腺癌目标患者人数显著增加了 24人(95%CI:12~36,P<0.01);政策实施后,采用目标药物启动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人数持续显著增加(P=0.02)。控制其他条件后,“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患者采用目标药物治疗一个标准疗程的HER 2阳性乳腺癌相关诊疗费用患者实际自付比例较享受公务员补助的机关事业单位患者高101%(95%CI:75%~128%,P<0.01)。半结构化患者访谈的发现与上述结果一致,患者整体感觉从该政策获益,但有相当比例接受访谈的患者需要借钱支付个人自付的乳腺癌治疗费用,希望采用创新抗癌药物治疗的个人经济负担能进一步减轻。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医院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制约医院对价格较高的创新抗癌药物采购和临床应用、申请采购和使用程序复杂、三级专科以下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癌症诊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研究结论创新抗肺癌和抗乳腺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整体上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药物利用,惠及到了广大患者。目前该政策对于城乡居民医保患者的惠及程度较低,需提高这部分患者的医保报销待遇水平。为使广大患者更加公平地从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中获益,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应缩小不同支付能力参保人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差距,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为经济困难参保患者筑牢“安全网”。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更多更好地惠及患者,还需加强对肿瘤防治服务提供机构的管理政策协调,及以三级专科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区域肿瘤诊疗医联体建设。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结局和预后影响较大。目前研究多为将生活质量作为结局变量,探讨心衰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两两之间的关系,关于三者的关系探讨尚不够深入,且国内外关于心衰患者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因此,在我国心衰患者中对三者进行测量,探索其影响因素并明确三者的关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为日后制
研究目的: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及行为的理论框架,研究临床医生向下转诊慢性期恢复期患者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临床医生向下转诊,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依据。研究内容:1.构建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2.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的影响单因素分析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临床医生下转慢性期恢复期病人意向影响因素4.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方法的发展,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已成为区分可能受益于这些治疗方法的癌症患者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并且被批准成为首个与组织/部位无关的生物标志物。dMMR作为一种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具有泛癌性和检测流程简单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MLH1基因作为MMR(Mi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成熟使得乳腺癌获得了理想的疗效和预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乳腺癌可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目的:本研究首先对2019年西双版纳景洪市登革热疫情的感染人群进行分析,并对从感染DENV-1型别的登革热患者血清内提取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全长进行进化分析,探究登革病毒流行株的传入来源。同时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DENV-1和DENV-2野毒株通过梯度降温培养进行减毒,测序得到氨基酸突变位点,通过AG129幼鼠模型来分析经低温培养适应后的候选减毒株和野毒株的毒力变化。方法:对201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景
研究背景尿液是一种容易获得、具有无创性取样的临床体液样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尿液中含有数千种蛋白质,是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衰老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老年人尿蛋白组的变化有可能反映衰老的生理过程。因此对衰老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可以为后续的衰老机制研究及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14名健康男性及15名健康女性,按年龄各分为3组(20
研究背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自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才开始将MDS归类为肿瘤,MDS现已被认为是常见的血液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建模和研究人类疾病的强大且有力的工具,并且是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鉴定2010-2019年中国大陆丙型肝炎病毒重组事件和正向选择位点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全世界约有七千一百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患有慢性丙型肝炎,从而导致每年近四十万人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中国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14、单核细胞HLA-DR、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白介素-17A、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对感染及重症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及90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EDTA抗凝外周静脉血分别用于细胞膜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检测。通过中位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目的1.分析肿瘤患者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研究影响肿瘤患者意外抗体产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能够进一步指导临床医护和实验技术人员对高危因素的重视,综合分析并尽早识别、确认患者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进而积极治疗,降低免疫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危害,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安全。2.总结肿瘤患者意外抗体鉴定实验结果,寻找抗体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