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模仿到超越——日本相机产业崛起的技术路线考察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ba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以后,日本相机产业开始迅速成长,到80年代末,日本已经崛起为引领世界相机发展的先锋。今天,日本品牌的相机畅销世界,尤其是在数码相机逐渐取代传统胶片相机之后,日本相机在中国市场几乎呈现垄断之势。日本相机产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技术模仿起步,之后逐渐摆脱模仿并实现了对德国相机的超越。当今中国虽为世界制造大国,但缺乏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制造业长期难以摆脱“山寨”的问题。日本相机产业崛起的过程是典型的由模仿到超越的例子,其技术发展轨迹值得关注与研究。  本文在日本对其相机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国内文献和英文文献,以日本相机产业的技术路线为研究对象,选取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1980年代末这一时间段,整理了日本相机产业技术的发展轨迹,指出日本相机产业两次关键的技术转型对其迅速崛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次技术转型分别是:195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放弃对德国小型旁轴相机的模仿,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单镜头反光相机上,并以单反相机作为高级机种不断进行技术开发,完成了第一次技术转型;1960年代开始,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日本相机产业进行了第二次技术转型,到80年代末,陆续完成了自动曝光、自动输片和自动对焦等一系列相机自动化技术的开发。两次技术路线的转变决定了日本相机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奠定了其独占世界相机市场的地位。  通过对这一时期日本相机产业技术路线转型的梳理,本文在结语部分对这两次技术转型得以发生的外部和内在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尝试从中探寻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作为技术后进国,以学习、引进为主的模仿是常见的技术路线,然而,单纯的模仿并不能让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尽管日本凭借低价取得了中低机型的市场优势,但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渐增的环境下,模仿成为依靠向海外出口的日本相机产业发展的障碍:在高级相机领域,在德国握有巨大优势的小型旁轴相机上,日本始终无法实现技术的突破而陷入瓶颈。日本企业转而另辟蹊径,以单反相机的结构优势避开德国的技术优势,摆脱模仿路线,转向对单反相机的自主研发与生产。1960年代以后,凭借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日本相机产业积极主动地开展了相机自动化的技术革新,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70年代以后,日本在电子技术上的优势为相机的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整合电子技术,日本相机产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美国技术专利,累积并发挥自身优势,将传统的光学、机械相机打造成多功能电子机械产品,大幅提高了相机的普及程度,从而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彻底超越了德国相机,称霸世界相机市场。
其他文献
利用植物染色是我国最古老的手工艺技术之一。古代植物染色技术在古代印染工艺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古代染黑植物及传统染黑工艺是研究我国古代植物资源、工艺技术
童陆生原名童传甲,湖北黄陂县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韶州(今韶关)分校。他生于1901年,于2001年逝世,是一位百岁将军。1946年童陆生任军委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我于1946年2月到
本文以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该系授课教师队伍的组成和特点,也对历届毕业学生数量的变化做出了一定的统计分析,又针对该系的学科
蔡襄是我国宋代颇有名气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同时,他在科技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对蔡襄家世、生平和交游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重点论述了他的科技成就。  蔡襄生于
本论文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横沥牛墟为考察对象,通过系统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及进行实地调查、访谈,分析了横沥牛墟的成因及历史的变迁,进一步探讨横沥牛墟与当地农业、农村
众所周知,铲运机部件的装配精度直接关系到铲运机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如变速箱、驱动桥等部件的装配。虽然零件的加工质量是保证装配精度的基础,但是如果装配精度完全要由零
目的对海岛居民前列腺癌患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其主要危险因素以及不同分级病患术后康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前列腺癌病患30例。根据
A wideband 8-12 GHz inline type microwave power sensor,which has both working and non-working states,is presented.The power sensor measures the microwave power
元代王祯的《农器图谱》图谱诗并茂,包罗农器近三百种,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国农学史、技术史中占有独特地位。王祯生于蒙元时东平路泰安州,青年任泰安州学教授,中年南北游仕,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回顾从《几何原本》到《几何基础》之间的历史。  第二章,介绍了在数学或物理学方面对希尔伯特公理产生影响的学者,包括帕士、赫兹等人;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