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贷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作为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自十八大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十九大会议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如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而农村金融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现阶段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没有与“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实现很好的匹配,农村金融已日益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性问题。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从影响农民收入的金融性因素出发,对农村信贷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较为完整地阐明了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涉农信贷从不同主体来源进行划分的依据,重点从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农村金融市场有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视角下出发,结合农村信贷有关概念,着重对涉农信贷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论分析结果来看,涉农信贷从不同承贷来源下,划分为个人涉农贷款、企业涉农贷款以及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三大主体,其中,个人涉农贷款主要通过影响农民个人的教育、医疗水平,从而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企业涉农贷款则是通过对农业、农业与非农业融合、产业链延伸影响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产业发展;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主要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环境。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机制,初步从三大主体对农村收入增长的不同作用层面搭建了农村信贷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地,在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指导分析下,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收入由提供到社会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报酬构成,其中劳动力要素是关键要素。个人涉农贷款主要通过影响农民个人的教育、医疗水平,从而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普遍提升后,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会提高,资本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这意味着在农民个人信贷增加后,不仅使农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农民收入得到增长,反过来农民收入增长也会影响农民个人信贷,据此分析,本文构建了农民人力资本在农民个人信贷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后续实证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对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与农民收入的现状的总结归纳基础之上,发现当前农村信贷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对农村信贷在不同主体划分下,个人涉农贷款、企业涉农贷款以及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三大主体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三大涉农信贷主体与农民收入之间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且个人涉农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因此,前文所作的理论分析结果一定程度上得到印证。再次,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及现状分析结果,结合实际建立了相关实证分析模型,并运用建立的面板回归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对2010-2019年我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理论分析框架对农村金融中农村信贷如何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效应大小等问题进行了探究,重点分析了农村信贷在不同信贷主体划分下从规模和结构层面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同作用,并探究了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之间,个人涉农贷款、涉农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合作社及村组织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同影响程度及成因。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涉农贷款、企业涉农贷款以及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三大主体对农民收入增长存在正向的激励效应,其中企业涉农贷款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个人涉农贷款次之,各类非企业组织涉农贷款影响最小。对于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而言,在东部地区,个人涉农贷款和农业产业合作社与村组织贷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农民个人信贷、农业产业合作社与村组织信贷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反向作用;对于西部地区,农民个人信贷、涉农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合作社与村组织信贷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均有良好的正向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内在原因是农村信贷内部资金配置不合理,需要从资金结构设计上,优化农村信贷内部资金配置结构;农民个人信贷扶持力度不足,需要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农户贷款的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合作社与村组织贷款规模较小,应当进一步完善配套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扩大农业产业合作社与村组织贷款规模。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的新要求。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地深入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治理机制、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税收营商环境的优化
学位
“债券通”(Bond pass),在2016年首次被提出,港交所将其作为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的又一重要战略,也是我国持续深入开放资本市场的一次实践和重要举措。在2017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向外界透露2017年我国将实行“债券通”。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债券通”中的“北向通”最终于2017年7月3日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上线试运行。目前“债券通”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根据目前“债券通”的运行来看,主要
学位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断扩张的建设用地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矛盾突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人们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交通拥挤,人车争路问题严重,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角度,迫切需要开发以地下轨道为主的现代交通,从目前城市化发展的实践来看,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的技术优势已成为目前主要的城市交通工作。截止2019年,我国已有
学位
在中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否认的现状,在此形势下,国家必须深化医疗改革,而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领域,国家对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改革主导者的政府应当构建何种最适宜的补偿机制,作为改革对象之一的公立医院作为曾经的药品加成的主要受益者,在药品加成取消后又应当获得何种相应的补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规定医院实行低价格政策以体现医疗服务的便利性,便于广大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用政府的减权限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是营商环境改善的一个基础性工作,财政资金高效运用能够提高政府调节市场的效率,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改善区域营商
学位
本文研究了“三线”建设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带给空气污染的长期影响。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环境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虽然能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但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人们对环境更多的只是关心当下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却没有考虑过去的经济活动可能会对环境的长远影响。本文以“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可能会在空气污染上产生的长期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位
整体性治理是公共行政领域重要的治理新范式,是政府变革的新趋势。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时代的新型政府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以整体性治理视角审视数字政府建设,蕴含着深邃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价值。然而,现有研究,一方面,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整体性治理的应用机制,尤其鲜有关注对政府变革的影响;另一方面,多从宏观层面讨论数字政府的技术赋能,而较少微观展现内部运行机制对治理成效的影响。广东省“数字政府
学位
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个人和单位的存贷款业务,开始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总共经历了以下阶段:1984-1993年为现金发行量与人民币信贷总量;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个人和单位的存贷款业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直到1993年都是以人民币发行总量和现金发行量来代表的;此后,从1994-2014年一直以货币供应量代表;且自1998年开始,在此基础上设置经常性的检测目
学位
目前,我国以政府规范监管、企业自主落实、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及行业指导等多种措施实行安全生产监管。由于我国的监管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政府侧重于对企业管理者与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监管,容易忽视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主体——职工。然而,研究表明多数安全事故是因为企业职工缺乏生产安全风险认知,实施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果企业职工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安全风险认知,单靠政府、企业、第三方技术服务
学位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的根基,是城市市容市貌的集中体现。市政公用事业建管水平反映出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治理理念、文明程度得高低,是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和幸福感得重要指标。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对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向往和城市配套的市政公用事业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所指的市政公用事业仅包括市政道路、排水排污设施、园林绿化、路灯等方面的内容。市政公用事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公益性、投资大等特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