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之拒绝策略比较——基于中美两所大学学生的调查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中美两国人在言语行为上的差异,尤其在“拒绝策略”使用方面的差异。本文从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从语用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以Wierzbicka的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检验在语言社会功能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本研究通过DCT补全对话的方式,对在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和中国两所大学的一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本文中,拒绝仅限于实质性的言语拒绝。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设定为:要求,邀请,给予和建议四类。语料主要来自于DCT的问卷调查。语料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社会地位对拒绝策略的影响。借助于计算机,各项数据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SPSS中t-test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Excel的表格描述,对各项结果进行讨论。 结果表明,中美学生拒绝时所采用的策略和语义公式中策略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从整体来说,中国学生采用的策略要比美国学生少,倾向于使用更多的间接策略。而且,中国学生对对方的社会地位很敏感,拒绝上级和下级采取明显不同的策略:对上级多采用理由,道歉和提供选择等策略;对下级多采用给出理由,劝阻对方和直接拒绝等策略。而美国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多为给出理由和直接拒绝,比中国学生更直接,选择与社会地位无必然联系。中国学生的拒绝理由比较具体,通常涉及家庭而美国学生的理由比较模糊,多涉及朋友。同时,本文探讨了语言深层的文化因素:中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鉴于时间和能力所限,本文在研究对象的范围,理论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改进。
其他文献
作为译者,葛浩文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内目前对于葛浩文翻译研究主要研究其译本本身,或者单独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忽视了其与科学翻译理论的有机结合,研究水平
本研究通过对新时期(1981-2003)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显示出已经取得的成果,理清所经历的变化,揭示仍然存在的不足,并为中国翻译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十九世纪美国乡土文学的女小说家凯特?肖班在她的小说《觉醒》中描述了十九世纪的女性在追求新的社会地位同时又必须兼顾传统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时所经历的矛盾冲突与身心挣扎
用超声场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辣椒籽中的辣素与油脂,实验表明,施加超声场能提高萃取速率约15%,且不引起辣椒籽中有效成分的降解;施加超声场显著地提高了辣椒籽萃取过程的内、外
以韩礼德为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对人际功能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论述人际功能(意义)的实现手段时,韩礼德等主
被誉为“美国缪斯”的艾米丽·迪金森,其诗歌亦如其人般新颖脱俗,不落窠臼。其作品中的幽默同样颇具特色,蕴含深意。他们有的诙谐狡黠、字字珠玑;有的却奇喻频出、针砭时弊,无不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对学生进行成功、有效的词汇教学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培养什么层次的人的问题.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
本文就小说技巧和主题内容都最具有代表性的《伙计》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即意象手法在本部作品中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指出马拉默德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