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现状以及中老年人群的睡眠质量情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究大气PM2.5暴露是否会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睡眠质量。确定睡眠质量易受PM2.5暴露影响的敏感人群,为提高我国中老年人群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依托“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污染典型地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项目,在全国大气污染防治“三区十群”覆盖区域中的27个调查位点收集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数据作为暴露因素;通过PSQI量表收集调查对象的睡眠质量情况作为结局变量;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健康、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作为混杂因素。纳入上述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2.5暴露与调查对象睡眠质量间的关联,采用分层分析探究不同亚组人群中大气PM2.5暴露与睡眠质量是否存在关联,确定敏感人群。结果:(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纳入本研究的第一轮调查人数为3849人、第二轮调查人数为3956人、第三轮调查人数为3164人,共计调查10969人次。基线调查中平均年龄为63.71±13.64岁,男性为1899人(占比49.34%),女性1950人(占比50.66%)。(2)PM2.5浓度分布情况:研究期间各研究地区总体PM2.5的暴露浓度为45.61±18.67μg/m3,暴露的浓度范围为16.10118.69μg/m3,2018年的1月、11月、12月显示出较高的暴露浓度。(3)睡眠质量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得分总体水平为3.97±3.19,各组分得分中,入睡时间项、自评睡眠质量项以及睡眠障碍项得分较高;睡眠障碍的人数为2769人次(占比25.24%),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教育程度、职业、吸烟、饮酒、慢性病以及焦虑等方面,睡眠障碍存在统计学差异;睡眠时长总体水平为7.46±1.27小时,本研究调查对象的睡眠时长处于正常水平。(4)关联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关联分析中,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大气PM2.5暴露对睡眠障碍影响的滞后效应具有一定限制,仅在PM2.5暴露滞后30天时,浓度每升高10μg/m3,睡眠障碍风险的OR值为1.13(95%CI:1.041.23),60天、90天平均浓度暴露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睡眠时长上显示出30天、60天以及90天PM2.5暴露平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睡眠时长分别减少0.09小时(95%CI:-0.11-0.06)、0.05小时(95%CI:-0.08-0.03)、以及0.07小时(95%CI:-0.09-0.04);分层分析中女性群体(OR=1.15,95%CI:1.051.28)、低龄老年人群体(OR=1.21,95%CI:1.051.38)、偏瘦群体(OR=1.15,95%CI:1.031.28)、患有慢性病群体(OR=1.29,95%CI:1.141.45)以及不吸烟群体(OR=1.17,95%CI:1.061.28)。PM2.5暴露与睡眠障碍风险的关联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2.5一个月累积暴露浓度的升高与睡眠障碍风险上升存在关联,其中女性、低龄老年人、偏瘦、患有慢性病、以及未吸烟的人群为高风险群体,除此之外对于本身不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PM2.5暴露会提高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同时降低睡眠的时长。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中老年人群对于提高自身的睡眠质量,应尽量避免接触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