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骶前肿瘤诊治的回顾性分析与讨论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骶前肿瘤是发生于直肠和骶骨之间潜在间隙的异质性肿瘤,其发病率极低,全世界每年发病率为0.0025%-0.014%。加之其起病隐匿,故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本文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了近十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并进行对比,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8-2019.6期间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骶前肿瘤患者的病例,共44例。其中男性11人(25%),女性33人(75%)。通过院内系统搜集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组。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差异的对比分析。结果:共44例患者诊断为骶前/直肠后肿瘤,男性11人(25%),女性33人(75%),中位年龄50岁。良性肿瘤患者的中位年龄显著高于恶性患者。最常见症状为骶尾部/肛周疼痛(56.8%)。有下肢症状的9例患者(20.5%)中,8例(88.9%)为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多为先天性肿瘤(61.4%)、良性居多(59.1%)。最常见肿瘤类型为骶前囊肿(40.9%),中位肿瘤大小为5.6cm。经直肠指诊触及肿块患者占75%。超过90%的患者接受1项或多项影像学检查。接受手术治疗患者(70.5%)中,后入路术式居首(83.9%)。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该肿瘤有很高的复发率(37.5%),恶性肿瘤复发率(71.4%)明显高于良性肿瘤(28.6%)。结论:在本组对骶前肿瘤患者的研究中,女性患者人数明显高于男性。肿瘤大小、骶尾部症状在良恶性肿瘤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当患者出现下肢症状时,则应考虑到骨性或恶性骶前肿瘤的可能,尽早查明原因,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直肠指诊、MRI、CT在其诊断中也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放化疗可以改善预后。此外女性在30-59岁这一年龄区间患病人数最多,提示肿瘤的发生与女性自身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但仍需大样本数据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NIS)蛋白表达和碘摄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别将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1
结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第二大死亡癌症。每年约有120万结肠癌的新病例,同时也有70万人死于结肠癌。结肠癌的发生是由结肠粘膜细胞中基因突变和表观突变的积累
研究背景:RNA结合基序蛋白3(RNA binding motif protein 3,RBM3)是高度保守的RNA结合蛋白家族一员,能够保护细胞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正常细胞在受到低温、低氧等刺激时,RBM3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含氯有机溶剂类职业毒物,长年的工业生产不当使TCE的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EPA和IARC先后将TCE确定为Ⅰ类人类致癌物,肝脏是TCE中毒
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简称TENG)是利用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将环境中的各种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可以作为收集微纳能源的供能器件和自驱动的传感器件。TENG作为一种全新的能源技术,在能源和传感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目前TENG在结构设计和效率提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通过利用清洁的太阳能是提高TENG输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一般的TEN
本论文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利用具有孤对电子效应的SbⅢ作为杂原子的三缺位锑钨酸盐前驱体与稀土离子、过渡金属离子及不同的氮杂环羧酸配体反应,成功合成了8例有机-无机杂化异金属嵌入锑钨酸盐,并借助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及热失重分析等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对部分材料的固态荧光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课题不仅为制备新型锑钨酸盐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并且发现有机功能配体在目标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转型加剧,蕴藏在各类行业当中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力日渐弱化,利用职业便利或者违背职业义务实施的犯罪大量涌现。为巩固和补强刑罚执行效果,防
本文是一篇关于英译汉的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材料为《大众科学》的四篇科技类文章,内容涉及人体科学、语言习得与心理认知、虚拟现实技术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人文与城市发展问题
目的:催产素(oxytocin,OT)是下丘脑分泌的重要脑肠肽之一,除了参与调控能量代谢及摄食行为外,近年来还发现其在胃肠道功能调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肠道OT/OTR信
3-脱氧-D-甘露-2-辛酮糖酸(3-deoxy-D-manno-oct-2-ulosonoic acid,Kdo)是一种独特的位于细菌表面的酸性八碳糖。α-Kdo糖苷常见于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LPS)的核心区域,β-K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