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非正规金融也随即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得到极大地发展。在金融市场上,一方面,由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组成的正规金融的发展日益完善;另一方面仍然相对滞后的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业难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正规金融部门倾向于以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作为贷款对象,而对中小企业贷款是慎之又慎。面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惜贷,抵押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然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小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的抵押品,因而就成为信贷配给的受害者。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缺口下,形式各样的非正规金融则以其独特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多方面优势顽强地生存发展着,很大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为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活力。然而,非正规金融不被我国法律认可、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之外、利率远远高于正规金融利率、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增加我国金融秩序的不稳定性以及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等负面影响,使非正规金融规范化并使地下融资浮出水面成为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稳定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关键点。论文从非正规金融的概念界定和表现形式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比较关系,并对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进行了估计。以此为基础,对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文认为,信息非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是非正规金融产生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非正规金融所特有的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存在满足了融资者的需求,因而具有合理性,也是国家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中国银行业高度集中的特征又通过代理成本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利率的管制也加剧了信贷配给。由于种种原因,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放贷时的风险偏好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特征和金融利率双轨制,但高利率极易造成融资者因难以承受其压力而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悲剧。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关键在于如何使信息由不对称朝着对称的趋势发展。接下来,论文在肯定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诸多积极作用同时分析了其消极影响,从而引出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认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非正规金融并不会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而自动消失,也不会在政府打压政策的强制下消失或减少。对于非正规金融,重点在“疏”,而不在“堵”,应该建立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逐步使信息对称化,加以合理引导使其规范化,以降低非正规金融利率,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对此,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论文以破除或缓解信息不对称为中心研究了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对策。论文认为中国在金融体系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和日本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因而日本主办银行模式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企业集群融资可以有效减少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而集群融资的规模扩大也可以增加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信誉链的形成加大了企业的失信成本,不失为一种增强信息的对称度的途径。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正规金融的资金优势如果能有效结合,将对破除信息非对称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提高了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针对中国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的缺陷,特研究了建设信用体系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的问题解决途径。此外,对于2012年3月底,国务院出台的温州金融改革措施中的融资注册登记制度也进行了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