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研究(1992-2020) ——以政府间国际组织为例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相互依赖的增强,任何国家或者国际关系行为体都不能孤立地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国际关系领域,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和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主权国家不是国际关系中的唯一角色。当主权国家面临全球性、跨国性挑战的时候,非国家行为体——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就会凸显。国际组织所具备的规范性价值、协调性功能、公共性平台促使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十分重视国际组织,制定各自国际组织战略,希望通过国际组织平台实现和拓展国家利益最大化,加强自身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论文通过对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中有关国际组织的部分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国际组织理论只是为分析国家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但是国家究竟如何参与国际组织的运作,还要同时考虑国家实力、国家体制与国际规则之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通过对战略、大战略、国家战略等概念的梳理,论文试图给国际组织战略作一个简单界定:即国际组织战略是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在国家与国际组织关系层面做出的长远、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是国家基于自身国情和实力,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运用消极、搭便车、积极、引领等参与方式和手段,在全球层面、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谋划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其核心任务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国际组织战略的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推动国际规则体系朝着更加有利于本国方向发展、提升本国在国际组织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国际组织战略的主要内容则包括国际组织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形势判断、战略目标假设和战略效果评估等。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实施方式,既要考虑该国的相对实力,即有多大的能力去参与国际组织运作,也要考虑国家与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考虑到中国实力增长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本文对中国的国际组织战略目标提出两个假设。假设1:中国的实力不断增长,参与多边外交和国际组织运作越来越积极,承担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正在成为许多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成员。但是,相比霸权国和西方大国,中国还不是主导者,因此中国的国际组织战略目标应该是成为国际组织的引领者。假设2:中国国内的改革开放进程,以及中国重返联合国并在国际体系内崛起,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挑战者。大多数国际组织的规则和权力分配对中国都是合理的,但是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相对发言权较小。因此,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目标是获得更多的制度性话语权,而不是挑战和改变现有的国际组织。围绕上述两个目标假设,即国家实力增长决定中国希望成为国际组织的引领者,国际秩序现状决定中国希望加强制度性话语权,论文分别从历史梳理、现状评估、未来设计进行论述。因为国家实力和国际秩序是动态变化,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的目标和手段也相应处于动态变化。战略目标分为革命型、融入型和引领型,战略手段分为不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和引领性参与。在对中国国际组织战略历史演变的梳理过程中,论文通过对1992年以前、1992年-2002年、2002年-2012年以及新时代四个不同阶段分析,得出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目标从革命、融入逐步发展为为新时代的争取主导国际组织发展,战略手段从不积极参与、积极参与逐步发展为引领性参与,与前文的两个假设逻辑相吻合。论文重点对新时代中国国际组织战略进行了评估,这一评估评估围绕战略形势判断、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的达成度和战略手段的有效度等方面进行。在战略形势判断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外交理念上也逐渐走向引领型,但需要关注一些不利因素。战略指导思想则需坚定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为指引。在战略目标的达成度上,中国国际组织战略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有效维护和拓展了中国国家利益。在战略手段的实施方式上,不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和引领性参与都是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的实现手段,但中国对待国际组织最终目的是引领国际组织发展,因此积极参与和引领性参与是中国的主要手段。论文对新时代中国国际组织战略作了进一步设计,战略设计主要是围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设计和战略手段设计展开。中国国际组织战略目标总结为两个:其一是推动国际规则体系朝着更加有利于中国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其二是增加中国在国际组织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尽量在大多数中国可以参与、与中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国际组织中都成为核心成员,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成为引领者。在战略手段选择上,中国应选择积极参与和引领性参与的方式,从全球层面、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进行战略手段设计和规划布局,形成科学系统的国际组织战略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从司法实务视角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12条对财产保险利益规定的内容。考虑到财产保险合同纠纷在实务中并非只有保险利益这一个争议焦点,故此本文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之间的:案由为财产保险合同纠纷,关键字确定为保险利益的判决书共14195份作为研究的基础。然而因全国四级法院判决书基数过大,并考虑到最高人民法院仅作出2份,全国各高级人民法院仅作出23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理念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肝胆外科接收的临床护理实习生54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方式;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理念。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带教后的出科成绩、护理工作能力和带教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理实习生的各项出科成绩、各项护理工作能力评分及带教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肝胆外科护理实
新的发展阶段,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迎来了新的问题。信息发展与工作速度的融合,信息技术和工作系统的结合的相关问题,是目前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因此,分析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背景,探讨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并提出一定的建设方法,是公立医院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为交强险)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基本权益的制度,主要保护机动车交通事故所致受害人的财产或人身损害。第三人的定义直接决定了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否经该险获得救济。我国现行交强险制度对第三人范围规定过窄,也过于僵化,使得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更好的维护。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具体剖析交强险第三人范围的界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
近年来,我国关于公司法的修改和完善进展迅速,实践频率也超过了以往,特别是对商事实践中的难点、热点做出了真正的回应,不论是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中还是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法[2019]254号)》(以下简称“九民纪要”)中都对公司股东压制现象进行了关注,制定审判规则。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021年1月27日在北京发布的《2020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21年前瞻》显示,2020年中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逐渐增多,埃里希氏体引起的埃里希氏体病及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等蜱传虫媒性传染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尚无可同时检测埃利希氏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PCR方法,现有的检测方法均过于复杂,不适用于临床样品特异快速检测。(2)我国仍缺少针对埃里希氏体的系统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我国埃里希氏体分布情况还不清楚,故针对蜱携带埃里希氏体情况进行研究具
《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物业服务合同制度进行了专章立法规范,但是,即便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先前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业主抗辩权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存在争议,对物业服务人提供的物业服务是否违约及违约程度的认定成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审理难点。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业主抗辩权的基本概念、性质及行使现状出发,发现并归纳了业主抗辩权在行使
目的:探讨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在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6例高位SCI致NBD相关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指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面对着千千万万个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医院,对信息化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医改不断深入,分级诊疗、取消药品及医用耗材加成、运营成本不断上涨,都给医院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考验。如何做好医院运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显得更为紧迫。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以提高医院运营效率、资源利用率、成本节约率。
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权是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后赋予法院对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相关联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审查的一项司法权力,与法院审判权下的其他权力构造有诸多不同。现有成文的制度没有为这项新型权力的运行构建出指南式的细则。法院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对审查的启动、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审查程度有较大的裁量权。经过将近五年的权力运行,法院形成了一些制度经验,学者对制度的研究也逐渐全面、细致。附带审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