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以恩诺沙星为代表的氟喹诺酮类渔药制剂长期发展滞后,剂型单一,带来了耐药菌株产生和药物残留等诸多问题。本论文以提高恩诺沙星的口服药效和减少用药剂量为主要目的,采用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制备了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ENR-CS-NPs),并对其制备工艺及体外、体内药剂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论文建立了离子交联法制备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悬液的方法,确定了制备中的交联条件,以正交实验优化了制备参数,以低温超速离心法评价了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悬液的包封率,并以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表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子交联反应发生在TPP浓度1.0~2.0mg/mL,CS浓度2.0~4.0mg/mL,且CS与TPP质量比在8:3~10:1之间;以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S浓度2mg/mL,TPP浓度1.5mg/mL,ENR用量8mg、反应体系pH值5.0,优化制备的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以TEM观察呈球形,外观形态饱满,表面光滑,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131.1±10.2)nm,平均包封率(51.2±2.9)%。
论文在优化制备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悬液的基础上,研究了以冷冻干燥法对其进行固化的方法,优化了制备参数,并以透射电镜观察其表观特征。以优化参数制备的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呈白色薄片状,表面疏松多孔,平均粒径为(237.4±16.6)nm,平均包封率(71.9±2.2)%,平均载药量(12.4±0.6)%,包封率显著高于纳米粒悬液。
论文以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为对象,研究了其在以pH7.4的PBS、pH2.1的HCl溶液和人工胃液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体外释放特点,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释放过程中经历突释、速释和缓释三个阶段;突释阶段中药物在中性介质、酸性介质和人工胃液中的累计释放率无显著差异,依次为16.2%、17.2%和16.6%;速释阶段药物在中性介质中的累计释放率为39.3%,显著低于酸性介质(51.2%)和人工胃液(53.0%),但后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在缓释阶段中,中性介质、酸性介质和人工胃液的24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79.9%、84.3%和97.1%,表明胃蛋白酶对壳聚糖纳米粒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论文对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及恩诺沙星原料药在热和紫外处理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环境中热和紫外较敏感,在热或紫外处理下的12h降解率分别为79.9%和45.9%,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对其有效成分的保护作用明显,12h热和紫外降解率分别为48.5%和9.5%,显著低于ENR原料药。
论文以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及恩诺沙星原料药对异育银鲫口灌给药,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在银鲫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分布容积(Vd/F)和消除半衰期(t1/2β)都显著高于ENR组,分别为:4.48Lkg-1、1.96h-1和25.62h;达峰时间Tmax与恩诺沙星相同,为2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2.05μg·mL-1,低于恩诺沙星的3.11μg·mL-1,但高于1μg·mL-1的有效治疗浓度。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参比恩诺沙星原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62%。以此为依据确定恩诺沙星壳聚糖纳米粒的推荐用法为10mg/kgb.w.,每24h给药1次;或20~40mg/kgb.w.,每48~72h给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