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引起,最终可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破坏和牙齿脱落。实验动物模型在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线结扎是公认的最佳建模方式,由于能够快速诱导牙槽骨丢失,牙周炎症反应,可预测发病时间和部位而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小鼠口腔及牙体小,在牙间隙插入结扎丝线因操作空间有限而难以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引起,最终可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破坏和牙齿脱落。实验动物模型在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线结扎是公认的最佳建模方式,由于能够快速诱导牙槽骨丢失,牙周炎症反应,可预测发病时间和部位而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小鼠口腔及牙体小,在牙间隙插入结扎丝线因操作空间有限而难以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牙周炎建模方法,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正畸丝是用于制作牙科正畸矫治器的金属弓丝,与丝线相比,正畸丝直径较小而韧性较大,因此,我拟通过正畸丝结扎降低牙周炎小鼠模型建立的难度,并通过与PG,PG-LPS刺激模型进行比较,评价正畸丝建模效果并进一步研究正畸丝结扎诱导的牙周炎模型中口腔微生物的变化。方法我们使用正畸丝结扎小鼠第一第二磨牙间隙为牙周炎小鼠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崭新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并通过micro-CT,组织学染色和q PCR分析了牙周炎小鼠牙槽骨丢失,破骨细胞激活,牙周炎症反应,从而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此外,我们通过对16S rRNA基因的焦磷酸测序证实正畸丝结扎模型也可以促进小鼠口腔微生物群失调。结果我们通过正畸丝结扎建立了小鼠牙周炎模型,Micro-CT结果发现正畸丝结扎导致小鼠牙槽骨进行性丢失,TRAP染色显示牙周炎小鼠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HE染色和q PCR结果表明结扎小鼠牙龈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加,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水平上调。细菌载量结果显示正畸丝结扎促使小鼠口腔需氧和厌氧细菌载量明显增加,16S rRNA基因的焦磷酸测序结果显示,正畸丝结扎没有改变口腔微生物α多样性,改变了小鼠口腔微生物群组成:在门水平,在结扎模型中发现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随疾病的发展而增加,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减少;在属水平,与对健康照组相比,牙周炎小鼠奈瑟菌属、啮齿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链球菌属、鼠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芽胞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PCA及PCo A分析显示正畸丝结扎小鼠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健康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而以上变化在PG,PG-LPS刺激时均不如正畸丝结扎明显。结论正畸丝结扎导致牙槽骨丢失,破骨细胞激活,牙周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上调,成功建立了小鼠牙周炎模型,且效果好于PG或PG-LPS刺激模型。此外,正畸丝结扎导致小鼠口腔微生物群失调,口腔菌群变化较PG,PG-LPS刺激组显著,表明正畸丝结扎建模在研究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结直肠肿瘤差异表达基因(colorectal neoplasia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CRNDE)的表达情况以及CRNDE对于AML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GEPIA对TCGA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CRNDE在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PV16通过调控ICAT表达从而促进宫颈癌增殖、侵袭、转移以及EMT进程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小片段干扰RNA外源性敲低HPV16+宫颈癌细胞株SiHa和CasKi中E6,E7的表达后,检测miR-23b-3p和ICAT的表达水平。(2)利用Target Scan(http://www.targetscan.org)、Star Basev3.0(http://starb
目的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不同的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有关,在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很大,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候选生物标志物。但目前的检测手段花费的时间长、费用较高、操作繁琐。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实用方便,成本低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铂纳米粒子(PtNPs)改性的混合价态Ce-MOF(MVCM)作为新型催化剂。MVCM@Pt可以搭载-NH2修饰的单链DNA(S1)作为信号探针。链霉亲和素修饰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伴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1)基因突变是一种独立的白血病亚型,新近发现其具有独特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谱。然而,lncRNA在NPM1突变AML中的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方法: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分析AM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lncRNA HOX
目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精准检测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转移监测和预后疗效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本研究基于优良的电催化材料和双重识别策略,开发了一种超灵敏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用于实现CTCs的精准检测。方法本项目采用一锅法首次合成了新型分枝状铂金铑三金属纳米球(branched PtAuRh trimetallic nanospheres,b-PtAuRh
目的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产生BCR-ABL蛋白,其酪氨酸激酶活性持续异常活化下游信号通路,导致CML的发生。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伊马替尼(Imatinib,IM)等药物的使用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仍有约25%的病人产生耐药,临床急需新的治疗手段。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ribonucleoprotein
外泌体miRNAs是重要的和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目前,外泌体miRNA的主要检测方法是定量逆转录PCR,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且难以实现床旁检测,故其实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发展一种灵敏、快速、简便的外泌体miRNAs检测新方法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OF@Pt@MOF纳米酶结合级联引物交换反应(PER)的超灵敏电化学策略用于外泌体miRNA检测。P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由BCR/ABL融合基因引起的多能造血干细胞恶性肿瘤。BCR/ABL融合基因作为CML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检测其表达水平对监测疾病从慢性期到急性期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规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流式细胞术等,但这些方法往往
目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其特征是形成费城染色体并产生BCR-ABL融合蛋白,具有显著增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伊马替尼(Imatinib,IM)作为临床上CML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25%以上的CML患者对IM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并且对于急变期的CML患者来说,IM的治疗效果不佳。长期以来,DNA损伤被认为是癌症
研究背景:肺炎是一种常见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世界疾病死因排名中,肺炎排名第八,在感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一,进入ICU的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2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者在病毒感染后极易发生细菌性共感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共感染最为常见。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呼吸道病毒,可在人类中进行大规模传播并引发流行或大流行。大量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