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r3W3CoB钢在高温长时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及关键元素偏聚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氏体耐热钢由于热导率高、热膨胀系数低、抗疲劳能力好等优点,成为超超临界(USC)机组主蒸汽管道等的主要结构材料。提高USC机组蒸汽温度和压力这两个重要参数,是实现化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商用9-12%Cr耐热钢的使用温度限制了火电机组运行效率的提高。基于对更高服役温度的追求,我国成功开发出了有更加优异高温蠕变性能的新型9Cr3W3CoB马氏体耐热钢。然而,9Cr3W3CoB钢中的合金元素较多,且体系复杂,钢中重要元素(W、Co、B、Cu)分布行为及其对第二相的影响尚不明晰,难以通过合金成分优化进一步提高力学性能。在此应用背景下,本文以9Cr3W3CoB钢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地对其时效过程中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重要元素在热激活作用下的分布行为开展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时效时间、时效温度对9Cr3W3CoB钢组织演变的影响,重点研究了 800℃时效时Laves相的演变行为,并阐明了组织演变行为与力学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9Cr3W3CoB钢在650℃时效时具有良好的高温组织稳定性,随着时效温度升高,组织退化过程加速,Laves相的数密度逐渐下降且长大速率逐渐增加。800℃时效时,Laves相仍可析出,通常依附M23C6碳化物形核,并在长大过程中将多个碳化物包裹在内。Laves相和M23C6碳化物的熟化存在竞争机制。750℃时效时,M23C6碳化物的熟化过程占主导地位,其熟化速率明显高于Laves相。而在800℃时效时,Laves相的熟化占据主导地位。9Cr3W3CoB钢的冲击韧性在时效的2000 h内迅速下降,Laves相的析出长大是导致冲击韧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以B含量为130×10-6和未添加B的马氏体耐热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B元素在9Cr3WCoB钢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并通过对时效过程中BN和M3B2硼化物演变行为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 M3B2硼化物对BN析出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态钢中B主要以M3B2硼化物(M=Fe、W、Cr、V、Nb)和BN的形式存在。时效过程中不均匀分布的硼化物将逐渐溶解,升高时效温度可显著加速M3B2硼化物的溶解。高温下M3B2硼化物为热力学亚稳相,其在时效初期抑制了 Laves相的长大,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其对Laves相长大的抑制作用消失。由于较低的N含量和M3B2硼化物的存在,热处理态实验钢中仅存在少量沿原奥氏体晶界分布的BN。时效过程中,逐渐溶解的M3B2硼化物促进了 BN形核,而不含M3B2硼化物的钢在时效过程中则无BN的析出。BN的形核长大受时效温度及时间的共同控制,提高温度可显著缩短BN形核的孕育期,并提高其数密度和长大速率。800℃时效过程中形成带有尖角的BN,且在原奥氏体晶界及晶内均有分布,其与Laves相的共同作用导致时效后试样冲击韧性降低。对高温长时间下9Cr3W3CoB钢中重要合金元素(Cu、W、Co)的分布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 W和Co对Laves相固溶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时效过程中Cu发生偏聚并逐渐形成均匀分布的近球型Cu偏聚区。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基体中Cu含量降低,Cu偏聚现象加剧。提高时效温度使Cu偏聚过程显著加速,并缩短了近球型Cu偏聚区出现的时间。高温长时间下,W主要参与了Fe2W型Laves相的析出及M23C6碳化物的熟化过程。时效前后Co均以固溶的形式存在于基体中,不直接参与任何第二相的形核长大过程。实验钢在800~880℃的高温下仍可析出Laves相,远高于9Cr-4W钢中Laves相的可析出温度。W和Co的共同作用缩短了 Laves相析出的孕育期,并显著提高其固溶温度。采用新型热机械处理工艺(TMT),对高温形变后的9Cr3W3CoB钢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并探究了热机械处理工艺对实验钢中第二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热机械处理工艺可消除钢中的硼化物,使B元素重新固溶于基体中。在消除钢中硼化物的同时可细化晶粒,热机械处理工艺可提高细化碳化物的初始尺寸。形变量为90%热机械处理工艺可提高时效过程中第二相的数密度,并抑制其长大。
其他文献
超级陶粲装置(Super Tau-Charm Facility,STCF)是我国计划中的新一代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质心对撞能量为2~7GeV,峰值亮度在0.5~1×1035cm-2s-1。STCF的能区为非微扰QCD和微扰QCD过渡区,可以开展非常广泛的物理课题研究,例如量子色动力学(QCD)、强子谱、精确测量电弱相互作用、味物理以及探索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由于极高的亮度,STCF对于粒子鉴别
学位
遥感水文模型是水文学与遥感学的交叉领域,既包括水循环要素遥感反演模型,也包括以水文过程模拟分析为对象的遥感水文模型。本文汇总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在水文方面应用成果,综述遥感水文模型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水文模型就一直是遥感水文的热点;中国在遥感水文研究兴起之时就与国际上同步,在遥感水文的概念认知、遥感与水文相结合的科学认识,以及遥感水文模型的研发应用等
期刊
自1995年来首次得到稀化气体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后,冷原子物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量子模拟的一个重要平台。利用这一平台纯净度高、易于操控的优势,可以用来研究凝聚态物理中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拓扑物态的构造和研究。其中,外尔半金属因其能带中外尔点结构具有奇异的拓扑性质成为近年来拓扑材料的研究热点,借助冷原子平台实验上构造能带上含有最少数目外尔点的的外尔半金属相,也成为了量子模拟拓扑物态这
学位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众多科研工作人员都致力于新材料的探索。量子自旋液体材料以及拓扑材料正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探寻量子自旋液体材料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在低自旋(S=1/2)且具有强阻挫效应的磁性系统中寻找。较低的自旋量子数会使体系中的自旋具有很强的量子涨落效应,阻挫效应则会进一步抑制自旋在低温下的有序。量子自旋液体态其自旋激发具有很独特的性质,例如具有费米面的自旋子(spinon,S=1/
学位
在外场作用的条件下,凝聚态体系可从能量最低的基态跃迁到较高能量的激发态。在激发状态下,不同准粒子会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涉及不同时间尺度的超快过程。所以,研究激发态动力学过程不仅需要从时间、空间、能量和动量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描述,还需要理解不同准粒子之间的动态耦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基态的研究已有非常成熟的发展,但是对于激发态,特别是多体效应下的激发态研究,大多还限定在静态模拟的阶段。本论文中,我们将
学位
铝及其合金具有质轻、比强度高、导热导电性和耐磨耐蚀性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和电缆导线等领域应用广泛。科技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发展对铝合金的服役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用适当的合金设计方法与合金制备工艺实现对铝合金微观组织的有效控制,突破传统铝合金的性能瓶颈是铝合金材料加工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长期以来,其在铝合金上的应用是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为止,稀土在
学位
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是一种把磁性颗粒分散在高分子弹性基体中形成的新型智能材料。MRE利用高弹态基体替换了传统的液态基体,因此MRE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稳定的力学性能。由于内部的磁性颗粒可以在外加磁场下产生相互作用,MRE的力学性能如储能模量等可以随磁场发生改变,这被称作磁流变效应。由于MRE具有这种独特的力学特性,它吸引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被
学位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作为药物施用,包括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肺吸入和口服给药。纳米颗粒作为治疗癌症的有效靶向策略,已被作为活性剂和纳米载体而发展。近几年来,基于二氧化硅氧化物、碳、纳米晶体、金属氧化物、聚合物、脂类、量子点,树状大分子以及各种新开发的材料,各种纳米颗粒得到了发展。纳米颗粒的形状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有几种非正式的名称,如纳米星、纳米棒、纳米颗粒、纳米花、纳米纤维、纳米盒、纳
学位
透氧膜反应器将氧气分离与催化反应整合在一起,在合成气制备、纯氧燃烧和水分解制氢等多个领域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透氧膜的甲烷部分氧化膜反应器使用空气作为氧源来制备合成气,不仅有效降低制氧成本,生成的合成气中不含氮气和NOx,避免了后续繁琐耗能的非目标产物除杂过程,且供氧方式温和又均匀,相比甲烷与氧气直接共混更为安全,降低了爆炸风险,有效避免局部过热造成膜和催化剂的损伤失活等问题。将甲烷部分氧化膜反
学位
金属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疲劳性能是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考量,两者均与晶粒尺寸密切相关。而晶粒尺寸梯度结构材料由于其较宽的晶粒尺寸范围,为研究尺寸相关的晶粒长大行为提供了理想模型试样。梯度结构金属材料在经历循环变形时,不同尺寸晶粒之间相互约束,有效地抑制了应变局域化,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试样的疲劳性能(应力疲劳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性能)。了解梯度结构疲劳失效机制,对优化梯度结构分布,寻找最佳疲劳性能具有指导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