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温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气候效应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土地利用变化可通过改变陆地表面的物理性质来影响气候,这种生物地球物理机制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甚至可以产生与温室气体相当的气候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因此,许多区域性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数据源和模拟方案等的差异,这些研究的结果之间一般不具有可比性,这就使我们对较大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气候效应缺乏整体的认知。为此,本研究基于200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区划特征,在统一的数据源和模拟方案下,分别模拟了林草变动、耕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和城镇扩张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并尝试从地表能量辐射平衡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该研究可揭示近15年中国典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通过生物地球物理机制对区域气温影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中国尺度上首次实现不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区域气温影响的横向对比,对未来的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也为地气关系机理性研究做出了案例性质的补充。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  1)2000~2015年,中国地区共有4668.21km2的林地转换为草地,有8805.46km2的草地转换为林地。全区净变化表现为草地向林地的转变,共4137.25km2,植树造林成效明显。在东北大小兴安岭林草互转区,591.37km2的林地转变为草地,同时有594.92km2的草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净转林地3.56km2。其中林地转变为草地这一过程对该区气温起主要作用,只是由于量变尚未积累到质变,该区气温还未发生显著改变。  2)2000~2015年,中国地区有4197.32km2的林地和27227.03km2的草地被开垦为耕地,总计开垦面积为31424.35km2。在西北草地转耕地区,18941.39km2的耕地开垦使净辐射和感热减少,气温下降了0.0357℃。在东北中部耕地开垦城镇扩张区和黄河中上游沿线耕地开垦城镇扩张区,耕地开垦面积分别为4502.21km2和2050.84km2。耕地开垦使两区净辐射明显增加,潜热下降,地表向大气的供热通量增加,气温分别升高了0.1451℃和0.1514℃。  3)2000~2015年,中部退耕还林还草区有5568.19km2的耕地转换为林草,接近全国总退耕面积的一半。退耕还林还草使该区地表反照率降低,短波净辐射增加,净辐射增加,潜热通量降低,感热通量增加,气温升高了0.0429℃。  4)2000~2015年,中国地区新增城镇面积为59262.33km2,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在京津冀城镇扩张典型区,8947.15km2的城镇扩张使该区感热通量减少,从而产生了0.0053℃的降温。而在其他城镇扩张典型区,城镇扩张均使感热增加,潜热减少,气温升高。其中,长三角城镇扩张典型区气温增幅最大,10652.15km2的城镇扩张使气温升高了0.1247℃;其余典型区增温幅度均低于0.03℃。四川盆地典型区有3207.46km2的城镇扩张面积,气温上升了0.0290℃。而在华南及东南沿海典型区和黄淮海典型区,城镇扩张面积分别高达6106.61km2和6057.03km2,气温却仅分别升高了0.0167℃和0.0076℃。  5)2000~2015年中国地区发生的上述四种典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气温的影响存在差异。耕地开垦带来的升温效应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林草转为耕地,净辐射增加,潜热下降,导致地表向大气的供热通量增加。退耕还林还草与城镇扩张的升温效应相当,这种升温效应主要与大量的显热增加、潜热减少关系最为密切。此外,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林草互转过程因其较少的净变化量而对区域气温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针对“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高效能航空SAR遥感应用系统”重点项目研制的航空SAR遥感应用系统获取的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数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深入,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儿童的传染病。手足口病的发病与诸多要素相关,包括气象、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其发病风险需要结合这些要素及致病机理进行分析。此外,手足口病作为
化石燃料燃烧、化肥生产和使用、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反应性氮,进而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急剧增加。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是典型的受氮限制的生态系统,植物长
空间决策是人类社会经常面临的一个复杂非结构化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因其在数据管理、信息提取、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成熟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水平,但远未达到
黑龙江流域地处欧亚大陆温带草原东缘及北方森林南缘的过渡带,同时地跨中国、蒙古及俄罗斯三国,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意义。虽然,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黑龙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学位
赤潮灾害在我国海域频繁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养殖、渔业、旅游和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识别赤潮有害藻种对于有效的监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