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老年人睡眠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睡眠是人体必需的生理过程,约占人类生命周期的1/3,研究发现睡眠是中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午睡和夜间睡眠质量作为睡眠周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午睡在中国人中较为普遍,传统上将午睡当作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但午睡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颇具争议。老年抑郁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患,国内外的研究都曾报道夜间睡眠质量与中老年人抑郁或抑郁症的关联,但关于午睡对抑郁或抑郁症的影响,相关研究证据很有限,且结果相互矛盾,有研究发现午睡可增加抑郁或抑郁症的患病风险,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午睡可以降低抑郁或抑郁症的风险,或尚未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同时,午睡和夜间睡眠质量对抑郁或抑郁症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本研究利用《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y,GBCS)平台在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开展的第二轮体检资料开展横断面研究,探讨中老年人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及其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旨在为中老年人抑郁症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并提出睡眠管理的相关建议。方法:基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BCS)平台,选取其中16786例50岁及以上广州市居民,通过电子化标准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午睡行为、亲友关爱情况(包括是否获得亲友的支持和与亲友的沟通频率)、疾病史以及自评健康状态等资料,并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15,GDS-15)对研究对象近一个月内的夜间睡眠质量和抑郁状况进行判定。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午睡时间和频率、PSQI得分与GDS-15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在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混杂因素后,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午睡和夜间睡眠质量及其联合作用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的关联,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在16786名研究对象中,女性12245人,占72.9%,总人群平均年龄为(65.2±7.1)岁。经PSQI量表和GDS-15评估,分别有5356人和889人报告了较差的夜间睡眠质量和显著的抑郁症,分别占总人数的31.9%和5.3%。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午睡时间和频率、夜间睡眠质量与GDS-15得分密切相关,随着午睡时间、午睡频率和PSQI得分的增加,GDS-15得分也显著增加,线性趋势检验P值具有显著性意义(所有P均<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夜间睡眠质量后,与不午睡者相比,较长的午睡时间(60-90分钟/天和>90分钟/天)和每日午睡者的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均显著增加,风险比OR(95%CI)分别为1.25(1.06-1.48),1.68(1.20-2.15)和1.39(1.18-1.63);而每周午睡时间420-630分钟和>630分钟者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风险比OR(95%CI)分别为1.41(1.18-1.68)和1.64(1.22-2.20)。同时,调整混杂因素和午睡频率后,与夜间睡眠质量好者相比,夜间睡眠质量差者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风险比OR(95%CI)为3.56(3.08-4.12)。随着睡眠效率的降低和入睡等待期的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趋势检验P值均<0.001)。此外,综合午睡和夜间睡眠质量后,二者对抑郁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效应P值<0.05)。与从不午睡但夜间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质量差者在同时报告每日午睡时间>90分钟和每日午睡时,抑郁症患病风险最高,风险比OR(95%CI)分别为7.03(4.93-10.03)和7.41(5.00-10.99)。进一步对夜间睡眠质量较差者的分析结果显示,与夜间睡眠质量差但不午睡者相比,每日午睡时间>90分钟和每日午睡者的抑郁症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OR(95%CI)分别为1.62(1.17,2.25)和1.23(1.01,1.50)。结论:频繁的午睡频率和较长的午睡时间(>60分钟/天)以及较差的夜间睡眠质量均与增高的抑郁症的患病风险显著正相关。午睡与夜间睡眠质量对抑郁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夜间睡眠质量较差的老年人群联合过长的午睡时间(>90分钟/天)和过于频繁的午睡(每日午睡)会进一步增加老年抑郁症的患病风险。研究提示,对于夜间睡眠质量较差的老年人群,保持良好的午睡习惯和尽早进行睡眠管理有助于减轻抑郁症的患病风险,下一步需要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的研究认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及表观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膀胱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探索,有利于推动膀胱癌诊断技术、治疗方案、长期监测等方面的进展,从而改善膀胱癌患者的预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学位
[背景]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在所有脑卒中的分类中是第二常见的亚型,是一种危重疾病,患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而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作为SICH最常见的一种类型,HICH同样有着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现有的众多研究数据表明,炎症反应可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某一肿瘤专科医院对国采药品的使用现状来反映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在专科医院中的实施效果,结合国采药品使用量的要求,从医院使用现状分析使用国采药品的影响特征,关注医师是否愿意使用国采药品。另外,以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国采药品使用特点构建研究模型在案例医院进行实证调查,探索医师使用国采药品具体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发展提供策略建议。方法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目前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首选治疗方式。胃ESD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剥离病灶时造成胃部人工溃疡,如何有效治疗ESD所致的人工溃疡是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胃ESD术后人工溃疡的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目的:针对胆囊结石合并直径小于1.0cm的胆总管中小型结石,比较ERCP取石+ENBD(或ERBD)+LC(两步法)、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术(一步法)以及检查性ERCP+球囊扩张+ENBD+LC+LCBDE+术中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简称DEPELIP、新两步法)三种方案的治疗差异,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中小型结石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
【研究背景和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损伤是指缺血缺氧的心肌恢复正常的灌注后,心肌组织损伤反而变得更加严重的病理过程。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过量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将会引起心肌更加严重的损伤。研究表明Keap1是
学位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导致我国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影响卒中患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END,患者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差且死亡率高。END患者发生残疾的概率是病情稳定患者的35倍,发生死亡的概率是病情稳定患者的5.8倍。因此,早期识别END高危人群,对END开展早期预防尤其重要。然而,目前尚缺乏适用于临床护士有效地预测END发生的预测工具,临床难以开展早期干预措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