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去神经对大鼠再生肝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完全去神经对大鼠再生肝中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神经对肝再生的调控机制。方法: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42):部分肝切除(PH)组、完全去神经(PHT)组。两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2h、24h、36h、48h、72h、120h、168h处死取大鼠肝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再生肝组织中雌激素两个受体(ERα、ERβ)和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大鼠再生肝细胞中ERαmRNA、ERβmRNA和细胞色素P450mRNA的表达。结果:(1)本实验成功构建大鼠2/3肝切除模型和完全去神经再生肝模型。(2)大鼠再生肝中ERα的表达:与PH组比较,PHT组大鼠在术后12h~168h的ERα表达量逐渐增多,在术后36h~120h表达与PH组趋势相同逐渐增多并保持稳定,但显著高于肝切除组(P<0.05),在术后168h的PHT组大鼠再生肝中ERα表达量达到峰值;(3)大鼠再生肝中ERβ表达:与PH组比,PHT组大鼠在术后12h~36h表达量逐渐增多,术后48h~120h表达能力逐渐减弱,数量逐渐减少为弱阳性表达,在术后168h又增多,在术后24h、36h、120h、168h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6h的ERβ表达量达到峰值。(4)大鼠再生肝中细胞色素P450表达:与PH组比,两组大鼠的表达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PHT组大鼠在术后36h~120h表达量逐渐减少且在术后24h、48h、72h、120h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6h、168h表达量较高,168h达到峰值。(5)大鼠再生肝细胞中ERαmRNA表达:与PH组比,PHT组大鼠从术后12h至24h肝细胞内ERαmRNA表达量上升并达到峰值,术后48h~120h表达量显著性降低(P<0.05),术后24h和48h表达能力最强。(6)大鼠再生肝细胞中ERβmRNA表达结果:与PH组比,PHT组大鼠再生肝细胞在术后12h~72h大鼠体内ERβ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在120h表达量显著性增多(P<0.05)。(7)大鼠再生肝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mRNA表达结果:与PH组相比,PHT组大鼠在术后在术后12h~72h表达量显著性增强(P<0.05),120h再生肝细胞中P450mRNA表达量降低,在168h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完全去神经在术后48h~120h对大鼠残肝再生有促进作用(2)完全去神经对大鼠残肝再生的调控机制可能通过促进再生肝细胞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抑制雌激素受体β的表达来调节大鼠肝细胞的增殖过程,并且可能通过再生肝细胞CYP450表达活性的升高来调节体内物质代谢,促进肝脏再生。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量的迅速增加,系统对带宽的需求不断扩大。并行总线的带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及下一代计算机系统的需求,串行总线凭借其传输速度快,扩展性
相比于静态优化技术的成熟研究与应用,由于动态约束一般很难处理,动态响应优化一直是系统优化设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基于系统响应场等效思想将结构动态响应优化问题转化为静
第一部分C臂锥形束CT颅内血肿体积定量测量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C臂锥形束CT(C-arm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arm CBCT)对颅内血肿体积的定量检测能力。方法:用小气球
农药化合物一般都对生物体具有生物效应。作为药物分子的靶标之一,DNA与药物分子的作用可能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所以研究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对DNA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近日,笔者在家门口的一家理发店里等待理发。闲来无事,便与旁边一同等待的中年男子搭讪,得知他是从中山陵那里赶来的,而正在理发的中年妇女表示,她是专门从桥北赶过来的
期刊
福州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个崭新的课题。本课题组通过近一个多月的调研,在掌握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福州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务实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提出
<正>案10涤痰汤加减合羚羊角滴丸治疗儿童癫痫合并多动症案谭某某,男,7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夜晚睡觉时突发性惊恐并手足抽动已4年,曾去北京及本省4家大医院诊治,诊断为儿
摩托车发动机连杆大头滚针轴承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发动机效率、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因此开展连杆大头滚针轴承性能的研究至关重要。无内外圈的连杆大头滚针轴承在发动机内高速
本文拟研究帕菲特的人格同一性理论,研究重点是其针对传统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困境而提出的新方向和新方法。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对象,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当代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缘起,该问题最先源自于古希腊时期债务人与债权人的争论,在中世纪时期,此问题由于来世问题的探讨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对该问题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其次本章梳理了人格同一性理论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及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