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草胺是美国孟山都公司于1969年在毒草胺的基础上研究的一种水稻田除草剂。丁草胺用量少、选择性强、杀草活性高,近年来一直是我国水稻田使用面积广、施用量大的一种酰胺类除草剂。尽管丁草胺属于非长残效除草剂,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也有一个月以上。丁草胺在植株、土壤以及水体中大量的沉积,对环境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污染。丁草胺在土壤中的消失主要是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本研究通过富集培养技术,从农药厂排污口、废液池等长期受丁草胺污染的泥土中,分离到一株以丁草胺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C-5,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及降解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该菌株对丁草胺造成的水稻药害幼苗的修复效果。通过气质联用的方法对该菌株降解丁草胺的降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初步分析丁草胺的降解途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降解率最高的菌株C-5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结果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 sp.),降解菌株C-5基因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KC702840。2.菌株C-5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pH7.0、温度30℃。在丁草胺初始浓度为20mg/L、接种量为5%(OD600=1.34)时,不添加外加碳源,该菌株对丁草胺的降解率达76%以上。3.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箱中16h光照、8h黑暗,30℃培养5d,在5mg/L10%(OD600=1.34)接菌量下,出苗率达到87%,仅比空白低10%,比未加菌组高50%。株高比空白低44%,比未加菌高93%。综合分析出苗率和株高等指标,结果表明菌株C-5对丁草胺造成的水稻幼苗药害的总体修复效果大于50%。4.通过GC和GC-MS技术检测出了细菌C-5在降解丁草胺过程中产生的3种中间代谢产物:2-氯-2’,6’-二乙基乙酰苯胺;N-(2,6-Diethyl-pheny)-N-hydroxymethyl-formamide;(2,6-diethyl-phenyl)-ethoxymethyl-carbamic acid,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进行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