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是一个依靠教育与科技上的优势列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其高等教育的丰硕成果不仅在教育界享誉盛名,也为国家的发展与富强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大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首先因为它有精心思考的理念作为支撑。200年前的19世纪初,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成为德国大学中的霸主。1806年战败以后,国家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弥补国土与财富的损失。洪堡、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学者分别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虽然观点不全一致,但他们多认为新的大学应该享有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培养完满的人格为目标,将“研究”的职能加入到大学中,从此,大学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是创造知识的摇篮。柏林大学就是践行这一时期学者们大学理念的最好代表,其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追求人类理性为宗旨的作风充分体现了这段时期的大学理念。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国大学以追求纯学术为主要任务的风格也在发生变化。希望大学更多地参与到生活中去的功利主义大学理念与处于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展开了斗争。数学家克莱因首先发展了大学中的应用性学科,对洪堡式的大学提出了质疑,教育大臣阿尔特霍夫也利用其权力打破了大学自治的传统,对大学的内部管理横加干涉。韦伯则成为捍卫理性主义的斗士,他提出“价值中立”、“以学术为志业”的理念来反对功利主义的过分入侵。哥廷根大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最早创立了许多与实际工业技术、职业教育相关的应用性学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败的德国再次想通过教育上的力量来抚平物质的创伤。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在《魏玛宪法》中注入了许多民主的元素,想要打破战前帝国的专制状态,并首次将“学术自由”的理念纳入到法律当中。由于魏玛共和国的短暂,还没来得及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大学基本维持了战前的状况,但也有一些民主之风吹进大学,犹太人、妇女、社会主义者就被允许进入大学中了。这一时期的包豪斯学院成为最能说出时代声音的大学,尽管它是一所高等艺术学院,但其包含的将传统艺术与实践功能结合的理念正说明了魏玛时期的大学理念渴望在理性与功利之间找到平衡。德国大学理念在19世纪到20世纪这百年间从理性主义独尊到功利主义入侵,再到两者的融合展现了大学理念随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其对时代变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