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政治传播的视角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国家出现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意识形态总是与话语交织在一起,可以说,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并没有独立的实在性。基于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尤其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去研究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契合性,政治传播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外化方式,意识形态话语是政治传播的本质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能力至关重要。从政治传播视角进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就是借鉴政治传播的一些理论分析框架与方法,通过提升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能力以实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从政治传播的视角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等话语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载体等要素,体现的是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渗透为目的的社会交往活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建设体现了现代治理的基本原则,国家、社会与个人均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同时,党员干部、学生群体以及普通群众构成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受众。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将认知型、价值型以及策略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借由“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以及人际传播等话语载体传递给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再将自身对于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识与反馈,借由“民间舆论场”的方式传递给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如此循环往复,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实现了一次次地超越与创新。但是,对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处于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境遇之中。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存在一些不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具体地表现为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西方国家推行话语霸权的复杂性增强以及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加剧等。同时,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利的社会环境因素,比如,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高度关注等。抓住这些机遇,实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是扭转我国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被动局面的关键。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模式的分析中,特别重视对于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效果的评价,这为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奠定现实的分析基础。一方面,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真理力量彰显、人本价值凸显、国际视野拓展。另一方面,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话语主体能力欠缺、话语受众参与度不高、话语表达存在不足以及话语载体实效性不佳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效果依然不佳,尤其是对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御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众精神领域的去公众化、利益主体诉求的多元化以及“民间舆论场”的过度娱乐化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导致人们的权威意识淡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过程中被无视。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对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具体地,依然从政治传播视角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构成要素的分析框架出发,通过构建多元协作的主体结构、强化主体责任与担当意识、创新多主体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提升话语主体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通过促进话语受众角色的转换、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平台、完善受众参与的保障机制等措施培育话语受众的自觉参与意识,通过遵循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基本原则、以日常生活实践为话语创新的基础、促进多种话语形式之间的良性互动、巧妙运用话语修辞方法与表达技巧等措施创新话语内容的表达以及通过转变话语传播的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话语传播环境、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等方式提高话语载体传播的实效性等等。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实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目的1.针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的问题,厘清各类评价指标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为更好的选择疗效评价指标提供理论依据。2.明确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替代指标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替代指标研究指明方向。3.鉴于国内目前替代指标的选择应用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替代指标构建思路、方法及关键技术,完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4.以中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2万5千里,途经11个省份,其中大部分为民族地区,经过了包括苗、瑶、侗、壮、彝、羌、藏、回等(1)诸多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长征前中国共产党主要在汉族地区开展工作,缺少民族工作经验,并未形成具体的民族政策。红军长征要顺利通过民族地区,就要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就要针对在民族地区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
国家规模是影响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方面,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客观存在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制国家,庞大的领土和人口规模,构成了中国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规模以及规模治理负荷难题不仅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形成了中国道路进行学术表达的理论锚点。如何破解规模治理负荷难题,建立高效运转的规模治理体制和机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惟此
党校干部教育事业是整个党的事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及党校干部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民族地区党校是培养各民族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向民族地区各行各业输送干部人才的作用。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加强民族地区党校干部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无疑对提高民族地区党校干部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应性,进而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意
现行立法除规定查封、拍卖等直接执行方法外,还规定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多种间接执行方法。民事执行理论研究并未关注民事间接强制执行制度基础理论;民事执行立法所规定的间接执行方法也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衔接,以致民事间接强制执行效果差强人意。为配合民事执行法的立法工作,确有必要展开民事间接强制执行的理论研究,将各种民事间接执行措施按照“经济制裁——行为限制——人身限制”的层次结构,构建民事间接强制执行制
本研究选取川滇藏交界区域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史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从国家视野出发,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以军事、交通与政区为切入点,运用计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与田野调查法,探讨国家战略在区域上的实践方式以及国家制度在过渡地带的表现形态,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历时性过程与空间扩展过程相结合,论述国家力量在川滇藏交界区域推进、扩展与深入的过程,揭示国家制度实践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域治理与国家战略
学位
目的: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疗法,给予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眼周经皮穴位电刺激(Eye-TEAS)治疗,研究Eye-TEAS治疗弱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弱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纳入6~13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入组。本研究共分为三组:Eye-TEAS组、视觉训练组、Eye-TEAS+视觉训练组。Eye-T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