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yw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药材红芪Hedysari radix以家栽为主要药源,但从育苗、移栽到药材采挖整个过程尚无统一标准,严重影响红芪药材的规模化生产。本研究在红芪主产区甘肃陇南武都区当地栽培条件下,对红芪种子播种期、播种量、移栽密度、施肥配比及药材采收期系统研究,旨在探寻红芪规范化栽培技术,为红芪主产区GAP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在不同播种期和播种量条件下,系统研究红芪种子出苗特性、幼苗生长发育动态及苗栽产量和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播期为4月10日左右,最佳播种量为80kg/hm2,该播种条件下红芪出苗率高,育苗产量高,苗栽质量优异。2.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30cm,株距分别为10,15,20,25和30cm)进行红芪栽培研究,以传统株距30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距30cm条件下,随着移栽株距的增大,红芪群体产量显著下降,但药材单根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株距为25cm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根茎比最大,主茎较粗,药材个体质量指标最佳,侧根少,主根较长,药材根大,质量优异,较株距30cm药材鲜产量提高14.8%,干药材产量提高22.1%。说明甘肃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移栽行株距为30cm×25cm,折合密度为13.33万株/hm2。3.采用“3414”施肥方案作为底肥,研究施肥配比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经济和生态环境考虑,甘肃武都地区红芪栽培最佳施肥配比为N2P0K2,即N:P:K施用量配比为60:0:60kg/hm2,钾肥有利于红芪产量的提高。4.通过不同时期采挖红芪药材根,测定其生长及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0月20日采收的红芪药材根含水量和总灰分含量均最低,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而浸出物含量最高,说明10月20日左右为红芪药材的最佳采收期。5.采用不同时间打顶(5月2日、6月2日、7月2日)35cm左右(剪除茎稍),以不打顶为对照,研究打顶时期对红芪地上部分生长及药材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武都地区红芪栽培最佳打顶时期为5月上旬及以前,红芪主茎株高预留30~40cm,可有效促进地下部分生长,提高药材根的产量和质量。
其他文献
从分析肇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入手,试图寻找影响和主导肇庆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肇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城市空间形态
随着西安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从城镇涌入城市,西安现有200万以上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大多收入较低,大部分租住在租金低廉、居住环境较差但地段好、交通方便的城中村。但随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速,洪水给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大。蓄滞洪区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等方面起到了
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关键基础,同样也是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决定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探寻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动因对现阶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由街头发展而来的平民公共艺术,起源于民间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LOFT涂鸦艺术在旧工厂中的利用与发展,使原本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废旧厂房重新焕发生命,使人们身
汽车行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多的汽车企业选择兼并重组
聚碳酸酯(PC)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因而应用广泛。但光、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作用会导致聚碳酸酯的性能发生变化。为改善聚碳酸酯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必须充分认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匮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为了更好地解决资源供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1997)中对兼语句作如下定义: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兼语句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概念意义,即“
香菇(Lentinus edodes)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营养特点。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保健品。在实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