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黄桑演替阶段森林植物群落景观特征、格局、美学特色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从而为更好地保护黄桑森林植物群落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园林植物造景、森林公园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借鉴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如下: (1)植物群落景观特征研究结果:①植物区系特征:A、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束植物213科、848属、2029种。B、植物区系有许多古老的类型,如木兰科、八角科等。C、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D、植物的特有性丰富:中国特有属23个、中国特有种735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9.5%。E、植物区系具有地理成分的复杂性和联系的广泛性。②森林植被可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41个群系。③主要植物群落景观有:栲林:木荷林;亮叶水青冈林;石栎林;华榛林;鹅掌楸林;桦木林;枫香林;华南五针松林;润楠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闽楠林:云山白兰林;三尖杉林;龙胜杜鹃林;映山红灌丛;竹林;马兰灌草丛等。④植物群落景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各景观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高。⑤植物群落景观结构复杂,群落常具三层结构,且物种种类丰富。沟谷及阴坡保存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色林分,如穗花杉林等。⑥植物群落景观具有明显的垂直性分布:海拔12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200-1400m之间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包括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400-1700m之间为山顶矮林;海拔1700m以上为中山灌丛、草丛带。 (2)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斑块特征指数分析结果:各景观类型的密度、分维数指数都较小,植被景观的深展指数都不高,各景观类型斑块的扩散是比较均匀的,没有极端复杂的形状产生,植被景观在演替系列中还没有普遍达到演替的顶级,斑块之间的自相似程度较高。②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总体多样性程度高。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三指数的结果所包含的意义一致,这种一致性充分说明了黄桑自然保护区各植被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地位相差较小。③空间构型指数分析结果:保护区的斑块密度为1.0008,即1 km~2的上有1.0008个斑块。这说明斑块数目较少。各景观类型中斑块数目不多,分布也较均匀。保护区景观破碎度指数为0.00708,这表明该区植被景观在研究期内所表现的生境破碎化程度是很低的。就每一植被景观类型来分析,破碎度指数最高的是灌丛和灌草丛景观,其次为栲林景观,其余景观类型的破碎度都